"鄂王坟上草离离":岳飞墓上荒草茂盛,
# 离离:野草茂盛的样子。
"秋日荒凉石兽危":只有秋日的荒凉和庄严屹立的石兽。
# 石兽危:石兽庄严屹立。石兽,指墓前的石马之类。危,高耸屹立的样子。
"南渡君臣轻社稷":南宋那些渡江南下的君臣,对国家社稷如此轻慢,
# 社稷:指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南渡君臣:指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北宋亡后,高宗渡过长江,迁于南方,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渡。
"中原父老望旌旗":可中原父老还在盼望着南宋大军的到来。
# 望旌旗:意为盼望南宋大军到来。旌旗,代指军队。
"英雄已死嗟何及":英雄被害,后悔叹息已来不及,
# 嗟何及:后悔叹息已来不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此国家被分割为南北两半,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不能支持,终于灭亡。
# 天下中分遂不支:意为从此国家被分割为南北两半,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不能支持,终于灭亡。
"莫向西湖歌此曲":不要向西湖吟唱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水光和山色都满是悲戚。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岳鄂王墓》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从现实场景入手,通过描写岳飞墓前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抗金名将惨遭迫害的痛心与哀思,同时批评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颠倒是非的错误行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描写岳飞墓地秋景,茂密的野草覆盖坟茔,坚硬的石兽矗立墓前,透出萧瑟悲凉的气氛。作者借荒芜的墓园景象,抒发对历史悲剧的痛心感受。对比:颔联用南北两地对比,北方百姓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期盼,南方朝廷却只顾偏安享乐。“轻”字痛斥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放弃收复失地的责任;“望”字则饱含对中原父老隔江遥望的深切同情。首尾呼应:“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既与开头的墓园景象呼应,又将全诗的情感凝聚在山水永恒与人事沧桑的对比中,留下深沉的历史感慨。
3. 分段赏析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首联以岳飞墓前萧瑟景象起笔,“草离离”生动描绘出秋草肆意生长、无人打理的荒芜之态,尽显岁月沧桑;“石兽危”则通过墓前石刻的冷硬与庄严,反衬出周遭环境的凄凉孤寂。诗人在此借景抒情,既隐晦地暗示了岳飞蒙冤而死的悲怆命运,也暗含了对南宋王朝走向衰亡的深切哀思。“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颔联巧用“轻”与“望”两字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贪图苟安享乐、弃置中原百姓于不顾的历史事实。“轻社稷”三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君臣的短视与失职;“望旌旗”则细致刻画了中原百姓对王师北伐的殷切期盼,却最终化为绝望。两句诗通过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批判了南宋政权的不作为。“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颈联笔锋一转,从回顾历史转向感慨现实。“嗟何及”三字,道尽了对英雄早逝的无限痛惜;“不支”二字,点明了南宋偏安一隅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此联以直白质朴的语言总结历史教训,情感沉痛真挚,充分凸显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怅惘。“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尾联以西湖的秀丽美景反衬内心的悲怆之情,“不胜悲”三字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诗人以嘱咐的口吻,强调这段历史伤痛令人难以言说,进一步深化了全诗哀婉凄凉的基调。
4. 作品点评
全诗即景生情,咏史抒怀,议论感慨,一气呵成,语言不事雕饰,通俗自然,哀婉深沉,感情强烈,颇具感染力。这首诗语言平易,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以赵宋后裔的身份为冤死于赵宋王朝的岳飞,由衷地唱出这支哀痛伤惋的悼歌,分外感人。
# 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 古诗沈涵鲍谢,自余诸作,犹傲视高适李翱云。
宋末元初戴表元《松雪斋诗文集序》
#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一联深厚简切。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赵承旨首倡元音,《松雪集》诸诗何寥寥,卑近淡弱也。然体裁端雅,音节和平,自是胜国滥觞,非宋人末弩。其间《岳鄂王墓》,称为佳作。
明胡应麟《诗薮》
上一篇:元·张鸣善《落梅风·咏雪》
下一篇:元·王元鼎《醉太平·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