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啼乳鸦":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
# 乳鸦:雏鸦。
"生叫破韶华":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
# 韶华:美好时光,引指春光。,生:偏偏,硬是。
"夜深微雨润堤沙":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
"香风万家":阵阵香风溢满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
# 鸳鸯瓦:成对的瓦。
"彩绳半湿秋千架":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
"听街头卖杏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元代散曲家
王元鼎(?~?),元代散曲家。一说玉元鼎,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至治、泰定年间,曾任翰林学士,与著名杂剧女伶顺时秀往还相善。其〔双调·折桂令〕《桃花马》一曲,立意新巧,用语明快。其套数〔商调·河西后庭花〕“走将来涎涎瞪瞪”一篇,或题《嘲妓》,或题《嘲妓华文秀》等,多用叠字及俚俗口语,尖新爽利,颇见豪辣本色,流传极广。《太和正音谱》将其列入“词林英杰”中。《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七首,套数两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太平・寒食》是元代王元鼎创作的一首曲。此曲描绘寒食节雨后之景,勾勒出春日生机与闲适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喜悦。
2. 写作手法
拟人:“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两句,“生”字赋予乳鸦以人的意志与力量,仿佛它们急切地要用啼鸣打破黑夜,唤醒春天,将乳鸦渴望传递春讯的急切表现得活灵活现。融情于景:作者通篇未直接抒情,却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完美融入景物描写。“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夜雨轻柔滋润堤沙,香风飘散万户,营造出静谧温馨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暗含作者对春雨润泽万物、带来美好气息的赞美与欣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日清晨的喜爱,达到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3. 分段赏析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两句,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春日破晓图景。乳鸦稚嫩的啼鸣,似一把无形的剪刀,生生剪开笼罩着春日的薄幕,唤醒沉睡的韶华。“生”字赋予乳鸦啼叫以强烈的主动性,仿佛它们带着使命,急切地要将春天的讯息传遍人间;“破”字精准地将抽象的时光具象化,既表现了黎明时分的动态美,又暗含对美好时光稍纵即逝的微妙感慨,生动地展现出春天到来时的蓬勃之势。“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两句,描绘出寒食夜独特的温柔意境。夜深之际,细密的春雨悄然落下,轻柔地浸润着堤岸的沙土,尽显春夜的静谧与祥和。“润”字细腻地捕捉到春雨无声滋养万物的特质,恰似一位温柔的母亲呵护着大地。雨过之后,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芳香,随风飘散,弥漫万家,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春意包裹的世外桃源,感受到春天无所不在的魅力。“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两句对仗工整,如同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春雨如天然的清洗剂,将画楼上的鸳鸯瓦冲刷得纤尘不染,在晨光下熠熠生辉;系着彩绳的秋千架,因春雨的浸润,半湿的彩绳更显鲜艳夺目。“洗净”“半湿”两个动词,赋予建筑与设施以灵动之感,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两句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以小见大,展现出春雨过后城市的清新面貌,凸显出春天特有的韵味。“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两句,巧妙化用前人诗句,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春日清晨场景。一觉醒来,温暖的红日已透过窗纱洒入室内,带来无限暖意与希望。紧接着,街头传来清脆的杏花叫卖声,这声音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春日的乐章。从视觉的“红日上窗纱”到听觉的“街头卖杏花”,多感官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清晨的清新与活力,也将整首小令的欢快氛围推向高潮,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在这支小令里,“乳鸦啼叫”“雨润堤沙”“画楼新瓦”“彩绳微湿”与“红日映窗纱”“街头响杏声”等,勾勒出寒食时节春意盎然、饶有兴味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春日的喜爱之情。词句清新雅致,尽管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却流转自然,全无生硬堆砌、陈旧之感。
# 风俗如画,乳鸦、春雨、秋千、杏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春色图。
中国词曲学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评》
# 全曲意境和谐,加上清词丽句,悠扬声韵,真是中人欲醉。
洪柏昭《元明清散曲选》
# 此曲写寒食节雨景,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喜悦。画面明丽生动,色彩清丽淡雅,音调婉转流畅。开篇用拟人手法,意境独到;结尾化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诗句‘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自然。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赵孟頫《岳鄂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