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莫问前朝事":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
# 前朝:此指宋朝。
"重上越王台":我重新登上越王台。
#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的楼台。
"鹧鸪啼处":鹧鸪鸟哀婉地啼叫,
# 鹧鸪啼处:李太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遮鸪飞。”这裏用其意,而以“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烘托其荒凉的景象。鹧鸪:鸟名,因其啼声凄切,故常在诗歌中作为凄楚意。
"东风草绿":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
"残照花开":残阳中山花开放。
"怅然孤啸":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
"青山故国":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
# 青山故国:故国已成青山,乔木已长苍苔,极力形容其荒凉寂寞的景象。
"乔木苍苔":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
"当时明月":头上的明月,
"依依素影":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
# 素影:指皎洁银白的月光。,依依:婀娜轻盈。
"何处飞来":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怀古伤今题材的作品。该曲开篇点明重登越王台这一游览地点,随后通过“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写景,营造出苍凉氛围;后六句则直抒胸臆,书写词人重登越王台时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以淡墨山水画般的高超技巧,将深情寄于景物之中,风格豪迈超逸,情感悲而壮,意境清而远。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借登上越王台、追问前朝旧事这一行为与心绪,将历史兴亡之感融入当下登临的怅惘,以古地、古事寄寓对朝代更迭、繁华消逝的伤叹,让怀古之思与个人怅惘相互交融,借前朝遗迹抒发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开篇直入主题,简洁交代登临越王台这一事件,并透露出“伤心”情绪。从形象角度,勾勒出一位心怀忧思、重游古迹的文人形象。语言上,文字精炼,“伤心莫问”蕴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将作者对前朝兴衰的感慨与无奈一语道尽。在表达技巧方面,采用叙事兼抒情的方式,为全曲奠定了怀古伤今的基调。而“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三句,从写景入手。“鹧鸪”这一意象,因其啼声凄切,常被用于寄寓悲切情绪,此处渲染出哀伤氛围。“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描绘出残阳下初绿小草与暮色山花之景,看似美丽却又透着苍凉。作者虽未直接刻画自身情绪,却通过这种情感外化的环境描写,运用衬托手法,形象地烘托出其怀念故国的惆怅心情。在内容主题上,借景抒情,借登临古迹与眼前之景,抒发对前朝的伤怀之情。下片以“怅然孤啸”起笔,“孤啸”这一动作,生动展现出作者情感的激烈,使曲作情绪在悲怅中增添激昂之感。从形象塑造看,刻画了一位面对故国山河,情绪激动的人物形象。语言上,“怅然”直接点明心境,简洁有力。在表达技巧上,“青山故国,乔木苍苔”,以山河依旧却满目苍凉之景,进一步触发作者情感,运用借景抒情,强化其内心的感慨。随后“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明月升起,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世事变迁,以反问句式,将对前朝的怀念、对世事沧桑的无奈以及对故国山川人物的眷恋之情推向高潮。在内容主题上,通过对明月的追问,深刻表达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与对朝代更迭的无限喟叹,结尾收束奇突有力,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是元代倪瓒的作品。此曲以吊古抒情为主题,借重登越王台,深刻抒发对朝代兴衰的感慨与故国之思,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心境。最大亮点是诗画融合,倪瓒作为画家,以淡墨山水画技巧入曲,将深情寄于绿草苍苔、夕阳素影等意象间,营造出清悠深远意境。语言风格豪迈超逸又沉郁悲凉,直白深沉,奇突有力,情韵悠长。
# 前段全用窦巩《南游感兴》诗语,后段则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句意。
清词论家许昂霄《词综偶评》
# 元镇品极清高,词如其人。此种笔墨。悲壮风流,独有千古。情景兼到,神味无穷,虽令白石(姜夔)执笔,亦不过是。
清词论家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一
# 这首《人月圆》词与李煜《浪淘沙》“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同一不堪回旨”。
清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 作者是汉族文人,此曲分明显示出他对前宋王朝的怀念,越王只不过是个比喻罢了。曲作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现代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毛义玲《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 元曲名篇赏析》
# 南宋诸巨手为之,亦无以过。词岂以时代限耶?
清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上一篇:元·杨维桢《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