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粉华":洁白的雪花,
# 雪粉华:洁白的雪花。粉,白色。或谓“粉”疑当作“纷”,纷华,形容雪之大。华,光彩、光辉。
"舞梨花":如同漫天飞舞的梨花,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再也看不到那炊烟袅袅的四五户人家的村落了。
"密洒堪图画":雪花密密层层的飘洒,值得人们描形写画,
# 图画:此处用为动词,犹画图。,堪:值得。
"看疏林噪晚鸦":只见那稀疏的树林间鸣叫着晚归的寒鸦。
# 噪:鸣叫。,疏林:稀疏的树林。
"黄芦掩映清江下":黄色的芦苇遮掩在清澈的江岸边,
# 清江:言江水之清,泛指而非实指。,掩映:半藏半露。,黄芦:枯黄的芦苇。
"斜缆着钓鱼艖":斜系着一艘钓鱼的小船。
# 艖:木筏,小船。,斜缆:斜系着。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也是一支冬景小令,全曲构建出层次分明、意境开阔,作者将无限感慨寄寓于雪景之中,在清新立体的画面背后,不仅含蓄传达出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更深刻流露出元朝文人儒士对世事变迁的沧桑慨叹与兴亡之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舞梨花”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通过视觉相似性建立联系:雪的洁白轻盈与梨花的形态颜色相近,同时“舞”字赋予雪花动态美感,仿佛花瓣在空中飘落。这样写的好处在于:1.增强画面感。用梨花比喻雪,既写出雪的洁白,又暗示其轻盈灵动的姿态,比直接描述更生动;2.提升感染力。通过常见事物作比,使我们更容易想象雪景,同时赋予雪花柔美特质,消解寒冷带来的肃杀感,营造出“风刀霜剑严相逼”中难得的诗意美感。以乐景衬哀情:“雪粉华,舞梨花”通过描绘美好的雪景来反衬内心的哀伤。前句“雪粉华”描写雪花不断飘落,后句“舞梨花”将飞雪比作梨花纷飞,营造出轻盈明丽的画面。这种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实则与作者孤寂心境形成强烈对比。表面上,诗人用“粉华”、”梨花”等雅致意象赞美雪景,但实际暗含“以乐写哀”的深意。就像在热闹节日里独自饮酒,愈是美好的景致,愈凸显出无人共赏的寂寞。雪花越轻盈欢快地飞舞,越反衬出诗人面对孤独时难以排遣的愁绪。这种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刻,使读者在感受画面美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字背后隐藏的苦涩,达到“以景结情,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远近结合:这首作品通过远近结合的视角描写雪景,形成画面层次感,增强意境深度。前四句是远景朦胧写,“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作者远望天空中,雪花纷飞,弥漫天际,遥望烟村雪景,银装素裹,展现傍晚时分,远处郊外在雪幕中若隐若现的朦胧景象。为下文写具体的景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后面三句写近景。比如晃动的渔船、聒噪的乌鸦、江边的芦苇,与远处朦胧的天地形成对照。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先让读者感受大雪覆盖的苍茫世界,再通过近处具体的物象,让画面有了“支点”,不至于空洞。就像先拍雪山全景,再给江边小船特写,从天地壮阔突然关注到渺小的存在,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的孤寂,达到“咫尺千里”的表达效果。烘托:烘托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特征或情感,起到强化氛围的作用。在“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中,前两句“雪粉华,舞梨花”先着力描绘雪花如梨花般纷纷扬扬飘落的景象,用笔墨烘托出大雪纷飞、天地一片苍茫的环境。再描写“再不见烟村四五家”,以稀少的几户人家,来凸显人迹罕至的冷清。通过这两处景物的描写,整体烘托出曲子的孤寂氛围,使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静谧中略带萧瑟的意境。渲染:“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运用渲染手法,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冬日傍晚的独特景致。“密洒”一词强调大雪纷飞、铺天盖地的状态,仿佛天地间只剩簌簌落雪声,渲染出宁静而又压抑的氛围;“疏林”突出树木枝叶凋零、稀疏冷落,进一步加深了荒寒之感;“噪晚鸦”则以乌鸦在暮色中聒噪的叫声,打破寂静,增添了几分凄凉与不安。这种手法通过对雪景、树林、乌鸦等景象的层层描绘,由视觉到听觉,全方位地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大雪纷飞的黄昏,目睹疏林残枝,耳闻鸦声阵阵,无需作者点明情感,便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孤寂与落寞,使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3. 分段赏析
“雪粉华,舞梨花”,开篇两句,关汉卿以精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壮美的雪景图。他将大雪比作白色的花海、缤纷的梨花,这一比喻并非他的独创,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地展现出塞外大雪纷飞的奇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有“花花耐观,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雪”的感慨。但关汉卿着一“舞”字,瞬间赋予雪花灵动的生命。在这个“舞”字中,读者仿佛看到北风吹紧,雪花在天空中肆意飞舞、弥漫天际的壮观景象。这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动态美,更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灵动的氛围,为下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再不见烟村四五家”,随着视角的转换,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北风吹扫,扬起的雪粉与烟雾交织在一起,使得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出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轮廓。这里的“四五家”并非确指,而是意在说明烟雾之大,遮蔽了视线,难以清晰辨认。结合后文可知,此时正值傍晚黄昏时分。这一句既生动地展现出冬季风雪交加、烟雾弥漫的独特景象,又巧妙地勾勒出傍晚时分的朦胧氛围,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景技巧。“密洒堪图画”,此句对前文的雪景描写进行总结。“堪”意为值得,雪花稠密地飘洒下来,如此美景值得用画笔描绘。在这简洁的语句中,饱含着作者对眼前雪景的由衷赞美。至此,诗人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远望之下,烟村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的绝美画面。紧接着,作者的笔触由远及近,开始描绘近处的景物。“看疏林噪晚鸦”,一个“看”字,自然地引出下文。在稀疏的树林中,傍晚归巢的乌鸦正噪闹着,准备栖息。“疏林”点明这是冬季的景色,树叶凋零,树木显得稀疏;“噪”字则生动地表现出乌鸦数量之多。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雪地的寂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也引发了他内心无限的思绪。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在一片洁白的雪景底子上,点缀着稀疏的树林,再“着”上黑色的乌鸦,使得景物更加醒目,极具视觉冲击力。黑色属于冷色,而乌鸦的叫声往往给人凄惨之感,这就为整个画面增添了荒凉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寒意与孤寂。“黄芦掩映清江下”,“清江”并非特指某一条江,而是泛指江水清澈。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中,与清澈的江水相互映衬,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在这荒凉的环境中,这一抹黄色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属于暖色,与前文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在北风的吹拂下,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摇曳多姿,为单调的雪景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斜缆着钓鱼艖”,画面的最后,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静静地独览着一江之景。这一句巧妙地勾画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远意境。船泊在岸边,暗示着天色已晚,渔夫已经归家,这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宁静。作者选取“钓鱼艖”这一景物,为荒凉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丝人活动的痕迹,赋予了环境生机与魅力。同时,这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雪过天晴之后,渔夫又将下江捕鱼,生活将继续。这一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然而,这首小令所蕴含的情感远不止对美景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面上,作者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美丽的冬景图,但实际上,他通过对“冬景”的描绘,曲折地表达了元朝文人儒士的无限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大雪纷飞是冬季的典型特征,冬是一年之末,雪是雨的回归,这样的景象本身就带有一种终结与轮回的意味。作者虽将雪喻作“粉华”、“梨花”,以优美的比喻描绘出雪景的美丽,但这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中饱含着作者难以言说的辛酸。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手法上看,前四句描绘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展现出野外环境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远景的描绘,不仅衬托出雪景的宏大,也透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使作品境界开阔,层次分明。后三句则精心选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这些景物清晰可见,且层次丰富。从岸上的疏林、岸边的黄芦到水中的钓鱼舟,由高及低,层层递进,形色鲜明。前四句的朦胧与后三句的明晰相互配合,使得整个画面的空间层次鲜明。在近景描写中,又通过色彩对比和景物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和画面立体感。白色的雪景中点缀着黑色的寒鸦,增添了荒凉之感;黄色的芦花与清澈的江水相映,富有质感,带来温馨;斜缆的钓鱼舟安详静谧,引发读者的想象。
# 这支小令写冬景,以雪为核心,有工笔也有写意,有动又有静。从远景到特写,不仅层次井然,而且有景有情,造成一种全新的意境。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树坤《元曲三百篇译析》
上一篇:元·王哲《浣溪沙》
下一篇:元·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