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xiān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2
suǒ
chuāng
fēng
jīn
qíng
mèng
rào
yún
shān
shí
èr
céng
xiāng
xiāo
zhú
àn
rén
chū
dìng
jiǔ
xǐng
shí
chóu
wèi
xǐng
sān
bān
ér
āi
dào
tiān
míng
chǎn
luó
wéi
jìng
sēn
yuān
bèi
lěng
xīn
téng

译文

花窗外的风雨吹来古今同样的感情,梦中云山雾罩缭绕着云雾山林十二层。熏香的香烟散去蜡烛熄灭人们刚刚宁静下来,酒醒的时候愁不但未醒反而更浓,五次番也挨不到夭明。冷不丁地忽然感觉帷帐里太清静,冷不丁地忽然又感觉鸳鸯被的被窝里太冷,冷不丁地忽然感觉心口窝堵的有些疼。

逐句剖析

"琐窗风雨古今情":花窗外的风雨吹来古今同样的感情,

# 琐窗:雕凿有连锁图案的窗子。俗名格子窗。

"梦绕云山十二层":梦中云山雾罩缭绕着云雾山林十二层。

# 云山:高耸入云的山峰。

"香销烛暗人初定":熏香的香烟散去蜡烛熄灭人们刚刚宁静下来,

"酒醒时愁未醒":酒醒的时候愁不但未醒反而更浓,

"三般儿挨不到天明":五次番也挨不到夭明。

# 挨:等。,三般儿:具体指下文所说的罗帏静、鸳被冷和心疼。

"刬地罗帏静":冷不丁地忽然感觉帷帐里太清静,

# 刬地:即划地。平白无故的。

"森地鸳被冷":冷不丁地忽然又感觉鸳鸯被的被窝里太冷,

# 森地:阴森寒冷。

"忽地心疼":冷不丁地忽然感觉心口窝堵的有些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调·水仙子·展转秋思京门赋》是元代散曲作家乔吉所作的一首曲。以秋意入曲,别具韵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漂泊天涯、困厄失意、思亲念故时,常借秋景抒发悲怆心绪。京城作为无数怀才者追逐梦想、渴望施展抱负的热土,一旦理想受挫,恰逢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的时节,思乡思归之情便如潮水般翻涌。起笔以“琐窗风雨古今情”点出古今文人悲秋情怀,借“琐窗风雨”渲染悲凉。接着“梦绕云山十二层”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云雾绕山般浓重。“香销烛暗人初定”描绘夜深人静,诗人却因愁难眠,借酒消愁愁更愁。“三般儿捱不到天明”体现卧不安席。结尾鼎足对“巉地罗帏静,森地鸳被冷,忽地心疼”,这支曲子正是借“悲秋”,道尽了理想受阻之人内心的无奈与对归处的深切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此曲的创作时间,已难以确切考证。彼时,作者客居京师。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传入耳中。这雨声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作者思绪的大门,原本因醉酒而略显混沌的意识逐渐清醒,可那浓浓的愁绪却依旧盘踞在心头,挥之不去。作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在这漫漫长夜中备受煎熬。好不容易挨到天亮,一阵凉意突然袭来,刺激着作者的感官。与此同时,心底深处的隐痛瞬间如潮水般翻涌,情绪再也难以抑制。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心中感触颇深,遂创作了此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也是一首悲秋思乡的作品。它通过描绘“琐窗风雨”等秋景,营造出悲凉浓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悲秋情怀。“作品紧扣秋思,借“琐窗风雨”等意象,将悲秋与怀人之情融合,以物象化手法展现诗人秋夜难眠的愁绪。整首散曲大处着笔、细处收笔,以独特的曲语将复杂思绪表现得真切动人。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琐窗风雨古今情”:“琐窗风雨”是眼前具体的实景,精美的雕窗与风雨交织;“古今情”则是抽象的虚景,概括了古往今来文人共有的悲秋情怀,将具体景象与抽象情感融合。​“梦绕云山十二层”:“云山十二层”是想象中的虚景,并非真实存在的山峰层数,而“梦绕”体现出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真实的思念之情,以虚景写真情。比喻:“梦绕云山十二层”:将对故乡和亲人难以排遣的思念比作云雾层层缠绕山峰,以“云雾层层缠绕”这一形象生动的景象,比喻思念如缕不绝、层层叠叠、浓重深沉的状态。​“就像那浓重的云雾,层层叠叠,将心紧紧包裹,无法挣脱”:直接点明把思念比作浓重的云雾,进一步强调思念的厚重和难以摆脱。白描:散曲全篇运用白描,摒弃艰涩典故与复杂比兴,凭借俚俗之语构建凄凉意境,传递作者孤独心绪。

3. 分段赏析

起笔“琐窗风雨古今情”,诗人以一种极具概括性的笔触,从大处着墨,将“古今情”与题目“秋思”巧妙呼应,瞬间点明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共有的“悲秋”情怀。“琐窗”作为精美的雕窗,本就带着一丝雅致,可当它与风雨交织,便陡然添了几分悲凉与凝重。就如同《红楼梦・秋窗风雨夕》中所描绘的那般,秋窗与风雨紧密相连,在秋风秋雨的侵袭下,这种凄楚之感愈发浓烈,仿佛将人拽入一个满是惆怅的世界。“梦绕云山十二层”一句,诗人的思绪开始飘飞。他借云雾层层缠绕山峰这一意象,生动且细腻地描绘出自己对故乡和亲人那如缕不绝、难以排遣的思念。这里的“云山十二层”,并非实指,而是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思念之深、之重,就像那浓重的云雾,层层叠叠,将心紧紧包裹,无法挣脱。而“香销烛暗人初定”,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炉中香气燃尽,屋内烛光黯淡,正是人们安歇入睡之时。可在这本该静谧安睡的时刻,诗人却因内心愁绪翻涌,心意难平,根本无法入眠。无奈之下,他只能把酒独酌,企图借酒精的麻痹,在醉意中寻得片刻安睡。然而,事与愿违,酒不仅没能消愁,反而让秋愁愈发浓烈,以至于酒醒之后,愁烦依旧如影随形,紧紧纠缠着他。“三般儿”“捱不到”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却直白而深刻地展现出作者心有所思、卧不安席的状态。这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模样,与题目中的“展转”一词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烦乱与纠结。末三句“巉地罗帏静,森地鸳被冷,忽地心疼”,诗人采用鼎足对的形式,将情感的表达推向高潮。“巉地”“森地”“忽地”这三个词,不仅在句式上形成了独特的重叠,让节奏富有变化,回环往复,更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悲凉的氛围。这种氛围,就像一层冰冷的纱幕,将人紧紧笼罩,使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白居易笔下“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情境之中,深切体会到秋夜怀人的惆怅与凄苦。而“心疼”一词,更是神来之笔。在诗词的表达中,许多情感往往抽象而难以言说,可“心疼”却将这些难以名状的情感,清晰且具体地展现出来。它仿佛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疼痛的部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无法排遣的思念与愁绪。

4. 作品点评

此曲以宏大视角开篇,层层深入后归于细腻收尾,行文脉络清晰,情感流转自然。乔吉充分发挥散曲语言通俗灵动、句式活泼多变的特质,将抽象思绪巧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以独特的曲体笔法,把复杂心绪刻画得生动鲜活、直击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曲子具有宏大的时空感,并给人一种深沉感。

原中华书局编辑李伯钦《家藏四库系列·元曲三百首·插图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谭处端《望蓬莱·长真子》

下一篇:元·明本《九字梅花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