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liǎng
chóu
méi
chóu
kāi
hán
chóu
chàng
shàng
céng
tái
yún
kōng
duàn
yàn
xíng
chù
hóng
diāo
rén
wèi
lái
sài
wài
yīn
shū
xìn
dào
páng
chē
chén
āi
gōng
míng
dài
líng
yān
jìn
liáo
chéng
kěn
huí

译文

两片如柳叶般的愁眉紧蹙,怎么也无法舒展开来,满怀惆怅孤独地登上那高高的层台。抬眼望去,碧空无际,大雁远飞的地方,已看不到它们的踪迹,红叶已经纷纷凋零,而思念的人却依旧没有归来。塞外那边没有传来一点音信和消息,道路旁边车马经过扬起了阵阵尘埃。一心期待着能在凌烟阁上留下自己的功名,拼尽全力驻守在辽城,坚决不肯回来。

逐句剖析

"两叶愁眉愁不开":两片如柳叶般的愁眉紧蹙,怎么也无法舒展开来,

"独含惆怅上层台":满怀惆怅孤独地登上那高高的层台。

# 层台:重台、高台。,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碧云空断雁行处":抬眼望去,碧空无际,大雁远飞的地方,已看不到它们的踪迹,

# 空断:天空尽头。

"红叶已凋人未来":红叶已经纷纷凋零,而思念的人却依旧没有归来。

# 凋:凋落,凋零。

"塞外音书无信息":塞外那边没有传来一点音信和消息,

"道傍车马起尘埃":道路旁边车马经过扬起了阵阵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一心期待着能在凌烟阁上留下自己的功名,

# 凌烟阁:唐朝殿阁名。其上放功臣画像。,功名:立功扬名,立下功劳。

"力尽辽城不肯回":拼尽全力驻守在辽城,坚决不肯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远》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律诗(一说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此诗以寄托远方之人的情感为主题,既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又体现了对功名的追求。开篇以“两叶愁眉愁不开”的比喻,生动展现内心忧愁,“独含惆怅上层台”更显孤独思远之情。接着借“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将时光流逝与对过往的留恋、未来的期盼融入其中。“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则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信息传递的渴望。最后“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表明对功名的执着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情感细腻复杂,从个人的离愁别绪延伸到对功名的追求,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对功名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远方之人而愁眉不展、独上高台的情景,通过对碧云、雁行、红叶等秋日景象以及塞外音书断绝、道傍车马扬尘等场景的描写,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离愁别绪,同时借“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展现出对功名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诗人借碧云天际、雁行中断、红叶凋零之景,营造出一种寂寥、萧瑟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等待的惆怅。用典:“功名待寄凌烟阁”使用了典故,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诗人在这里借“凌烟阁”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对比:“碧云空断雁行处”中天空的广阔和雁行的自由,与诗人自身的孤独、困守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自由、对远方之人的渴望。象征:“碧云空断雁行处”中“碧云”常常象征着高远、空灵的境界,在这里暗示着一种渺茫、难以捉摸的情境。“红叶已凋人未来”中“红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红叶的凋零,暗示着季节的更替,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而所思念的人却依然没有归来。比喻:首句“两叶愁眉愁不开”,将愁眉比作两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之态,使抽象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两叶愁眉愁不开”形象地展现出诗人满心忧愁的模样;“独含惆怅上层台”则直接点明诗人独自怀着惆怅登上高台,将其孤独、惆怅的情绪直白地呈现出来,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颔联“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描绘了碧云在天空中断,雁行消逝,红叶已经凋零,而思念的人却仍未归来的景象。“碧云”“雁行”“红叶”等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时节,又借景抒情,烘托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时光流逝、人未归来的失落感。颈联“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塞外音书无信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音信全无的担忧与思念,“道傍车马起尘埃”通过描写道旁车马扬起尘埃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寂寥。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想要将功名寄于凌烟阁,即使在辽城用尽力量也不愿回来,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不愿平凡度日,渴望有所作为的心境,情感激昂,与前文的忧愁、思念之情形成对比。

4. 作品点评

《寄远》是唐代诗歌中一首情感细腻且富有韵味的作品。诗歌语言风格较为平实自然,却能准确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情感,从离愁别绪到对功名的追求,层次分明。从内容上看,通过对秋日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写,细腻地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对功名的向往,情感真挚。虽未产生广为人知的名句,但整体诗情深远,意境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下一篇:唐·白居易《湖亭望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