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歌吹风流":江城扬州充满风情的笙管笛萧声和歌声十分热烈而温柔,
# 江城歌吹风流:扬州的歌舞、音乐是超逸美妙的。江城,即扬州;歌吹,指歌舞音乐;风流,超逸、美妙。
"雨过平山":一阵小雨经过了宽敞的平山堂,
# 平山:指平山堂,在扬州蜀冈中峰大明寺西侧,欧阳修所建。
"月满西楼":明月洒满了西楼。
"几许年华":想想自己已经度过了多少年华,
# 年华:时光、年岁。,几许:多少。
"三生醉梦":如同几生几世都沉醉在梦境之中,
# 三生:佛教理论,认为人有前生、今生、来生。
"六月凉秋":虽然是夏日的六月,却凉爽如秋,
"按锦瑟佳人劝酒":弹奏锦瑟的美人是在劝酒,
# 锦瑟:弹拨乐器,五十弦,瑟上花纹如锦。
"卷朱帘齐按《凉州》":接着大家卷起红色的帘子,一起演奏起《凉州》曲。
# 《凉州》:唐代天宝乐曲名,多表现边塞题材。
"客去还留":宴会结束客人离去,我还想再停留一会儿,
# 留:挽留。
"云树萧萧":只见云雾缭绕的树木发出萧萧声响,
"河汉悠悠":银河显得悠远无尽。
# 河汉:天河,也称银河。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的散曲小令。描绘了扬州汪右丞宴席上的热闹场景以及扬州城的优美夜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宴会结束后的怅惘之情。这是一首写宴会场景题材的散曲小令,借扬州宴会的歌舞、人物活动等景象,写出了对年华的感慨和宴会后的淡淡哀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曲中既有对扬州城美景和宴会热闹情景的描写,如“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又融入了作者对年华的感慨和宴会后的怅惘,如“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将景与情紧密融合,使情感表达更自然深沉。对比:“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描绘当下扬州宴饮的繁华热闹,歌吹悠扬、雨后清朗、月色满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则转入对时光的回溯,以“年华”“醉梦”暗喻往昔,将眼前宴饮的鲜活与岁月沉淀的虚渺对比,凸显时光流逝中“当下欢娱”与“往昔追忆”的碰撞,强化对人生短暂、聚散无常的感慨。以景结情:“云树萧萧,河汉悠悠”以萧瑟云树、悠悠河汉收笔,将宴散后的怅惘、人生的思索融入空旷永恒之景,借景的苍茫孤寂反衬人情短暂,拓宽意境,让情感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开篇短短三句,便精准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同时勾勒出一幅良宵美景。扬州,在古代素来是繁华富庶、消费颇高的城市。唐代时,其繁荣热闹之景可与首都长安相媲美,夜生活更是远超长安。平山堂兼具读书、讲学与观景之功用,因其南望江南远山,与栏杆相平而得名。这场欢送宴会,想必便在此处举行。“月满西楼”虽取自李清照《一剪梅》,在此处却衔接自然,毫无违和。雨后初晴,天空澄澈如洗,雨水涤荡了世间尘埃,带来阵阵清爽。此景对于宴会上欣赏歌舞、品尝佳肴的主客而言,无疑是绝佳的助兴元素,让气氛愈发热烈欢快。“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这三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转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卢挚三十七岁时曾于扬州任江东按察副使,此次故地重游,已时隔二十余载,且他已过花甲之年。旧地重临,老友重逢,心中感慨万千。以“三生醉梦”来形容人生如梦的恍惚之感,更添几分迷离朦胧。此时正值六月,却有初秋般的凉爽,这让作者心情难以平静。正处于百感交集之际,送别的场景将气氛推向又一高潮。“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目光再次转回宴会现场,弹奏锦瑟的佳人,或演奏劝酒之曲,或吟唱劝酒之词,朱帘卷起,一队舞者鱼贯而出,踏响《凉州》舞曲的节奏。“卷朱帘”三字,如实描绘出宴会场景,足见演出场所之宽敞,周边或还有化妆间等设施,节目方能有序依次上演,将宴会气氛再次点燃。“客去还留”,细腻刻画了离别时宾主间的依依惜别与主人的殷勤挽留。而“云树萧萧,河汉悠悠”,则是作者离开后在船上所见之景。虽无“杨柳岸,晓风残月”那般的凄清苍凉,却也空旷悠远,与先前宴会的热闹形成鲜明反差,含蓄地抒发了别后的清冷与孤寂。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景开篇、以景收束,中间叙事与抒情交织,意脉清晰流畅,情节一波三折,在短小篇幅里营造出跌宕波澜,是值得细品的词作。
# “按锦瑟”、“卷竹帘”二句意稍重。
元贯云石《阳春白雪序》
下一篇:元·马钰《清心镜 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