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云散":骤雨过后,天色初晴,乌云散尽,
"满江明月":满江上都是一片明洁的月光。
# 满江明月:指满湖明月。
"风微浪息":风平浪静,
"扁舟一叶":一叶扁舟航行在浩淼的江上。
"半夜心":夜深了,心里却很惆怅,
# 半夜心:指子夜不眠生起的愁心。
"三生梦":想想人生如梦,
# 三生梦:谓人的三生如梦。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
"万里别":亲朋久别。
"闷倚篷窗睡些":胸中顿生烦闷,倚着篷窗,但愿可以小睡片刻。
# 些:少许,一会儿。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曲。描绘了澄澈明净的月夜江景,营造出清幽意境,表达了作者复杂痛苦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描绘雨后洞庭月夜之景,澄澈明净的画面中,暗含作者孤寂、惆怅的心境。借静谧的湖景抒发离情别绪与人生感慨,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色之中。用典:“三生梦”化用唐代圆观与李源的典故,相传圆观在圆寂之前,曾与友人李源许下来生之约,定于十二年后重会于杭州天竺寺三生石。借三生轮回的说法,表达与亲友今生难再相见,只能寄望来世重逢的无奈,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含蓄地展现出命运无常之感。对比:上片描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的澄澈明净、静谧美好的洞庭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平和安宁;下片则抒发“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的复杂痛苦情感,包含离情别绪、命运无常的悲叹。以美好之景与惆怅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作者内心的孤寂、无奈与愁苦,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开篇“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后洞庭月夜图。雨后天晴,阴云消散,皎洁明月洒下银辉,铺满江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叶扁舟悠然飘荡在八百里洞庭之上,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开阔澄澈意境相呼应,营造出静谧、空灵的氛围。下半部分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半夜心”三字,点明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作者心中情思翻涌。“三生梦”巧妙化用唐代高僧圆观与友人李源“来生之约”的典故,借佛教前生、今生、来生的轮回观念,抒发与亲友分离后,此生难再相见,只能寄希望于来世重逢的怅惘与无奈。“万里别”更是将这种离愁别绪进一步升华,它不仅是与友人或恋人的分别,更暗喻着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失落——曾经的抱负与憧憬,如同这风雨后的残云,消散不见,人生际遇变幻莫测,恰似这无常的洞庭风雨。最终,作者“闷倚篷窗睡些”,试图以入眠来暂避内心的痛苦与烦忧。然而,漂泊在外的孤寂、前途未卜的迷茫,又如何能轻易安睡?辗转反侧间,这份复杂的情感,包含着离别的哀愁、命运的嗟叹、理想的幻灭,尽数融入这洞庭的夜色之中,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此曲篇幅简短,却呈现出三组鲜明对比:天上皎洁明月与诗人阴霾的心境相对,平静的湖面与诗人内心的波澜相对,昔日的欢聚与当下的离别相对。这三组对比从多维度、多角度勾勒出被贬诗人的痛苦情状,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极大地丰富了这首抒情小令的思想内涵,余韵悠长。
# 全曲清淡闲远,意境颇佳,引人人胜。
不详中国古代散曲研究会理事张进德《元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王哲《浪淘沙 火里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