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唐作者:张潮浏览量:1
zhāo
chū
shā
tóu
zhèng
hóng
wǎn
lái
yún
bàn
jiāng
zhōng
lài
féng
lín
céng
xiāng
shí
bìng
zhuó
lián
zhōu
wèi
fēng

译文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逐句剖析

"朝出沙头日正红":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

# 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朝:早晨。

"晚来云起半江中":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赖逢邻女曾相识":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

# 赖:亏得,幸好。

"并著莲舟不畏风":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 不畏:不怕。,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词》是唐代诗人张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江畔采莲为背景,通过晨昏交替的时空转换与人物互动的细节捕捉,勾勒出唐代女性劳动生活的生动图景。从采莲女早晨出发时的红火太阳写到晚来归途中遇到的风云,抓住了江上气象多变的特点,更加形象生动,表现了采莲妇女的勤劳勇敢,写出她们互相帮助、共同战胜风浪的勇敢精神。全诗语言精炼,描写生动,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是一首别开生面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出版家

张潮(1650~1707?),清代文学家、出版家。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张潮生于书香门第,弱冠补诸生,学业甚优,但此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年,捐赀以岁贡生授翰林孔目,未赴任。张潮与孔尚任、黄周星、冒襄有交往。他工诗词散文,而尤以编刊丛书名世。其一生著书甚丰,主要作品有《心斋诗钞》《酒律》《翫月约》《贫卦》《幽梦影》等。他主持编辑刊印了《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著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劳作诗。通过写采莲女互帮互助、共同战胜风浪的场景,表现了采莲妇女的勤劳勇敢,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朝出沙头日正红”,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天气忽晴忽阴、变化无常,晚来云起,眼看就要刮风下雨,从而引出后两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相并,就不怕风吹雨打了。构思新颖,寄兴遥深。第一句中“朝”与“日正红”​​以鲜明的色彩(红)与时间(早晨)暗示劳作的辛劳与希望的开端。​​“沙头”​​点明采莲环境,暗含脚踏实实地劳作的底色。开篇定调,以自然光景隐喻劳动的美好与艰辛,为后文风雨伏笔。​​第二句中​​“晚来”与“云起”​​,将时间推移至日暮,风云突变暗示自然威胁(风浪将至)。​​“半江中”​​形成视觉上的压迫感,暗写风云变幻的动态过程。与前句“日正红”形成朝暮对比,既展现时间流逝,又以自然之“险”反衬人性之“勇”。​​末两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第三句​​中的“赖”是​​口语化虚词,强化庆幸之情,凸显人际互助的偶然性与必要性。“曾相识”以人情纽带化解陌生疏离,暗示劳动共同体中信任与合作的基础。是情节转折点,从自然环境的紧张转向人际温情,为结尾的团结御险铺垫。​​第四句两艘莲舟并排而行,无惧风浪。​​“并著”​​动作细节描写,既指船只并列航行,亦隐喻女性并肩而立、共同抗争。​​“不畏风”​​直抒胸臆,呼应前文“云起”的威胁,以行动消解自然之力。全诗高潮,将自然的风浪转化为群体的勇气,点明“团结协作”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作以凝练如金的语言织就江南烟雨,采莲女的温婉形象在"棹动菱歌"的韵律间自然浮现。全篇构思新颖独特,寄兴遥深,突出体现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是一首传世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下一篇:唐·白居易《临水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