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shòu
lián
zhōu
zhì
héng
yáng
chóu
liǔ
liǔ
zhōu
zèng
bié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guó
shí
nián
tóng
zhào
xiāng
qiān
yòu
fēn
chóng
lín
shì
huáng
chéng
xiàng
sān
chù
míng
cán
liǔ
shì
shī
guī
bìng
suí
huí
yàn
jìn
chóu
cháng
zhèng
duàn
yuán
shí
guì
jiāng
dōng
guò
lián
shān
xià
xiāng
wàng
cháng
yín
yǒu
suǒ

译文

离开京城十年后一同被召回朝廷,渡过湘江走了千里之后却又要再次分别。再次来到连州任职,情况与西汉黄霸再次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回家的目光随着南飞的大雁消失在远方,满心的愁绪又恰逢听到猿猴的哀鸣声。桂江向东流淌经过连州的山下,我们只能遥遥相望,通过长吟《有所思》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逐句剖析

"去国十年同赴召":离开京城十年后一同被召回朝廷,

"渡湘千里又分岐":渡过湘江走了千里之后却又要再次分别。

#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重临事异黄丞相":再次来到连州任职,情况与西汉黄霸再次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

#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三黜名惭柳士师":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 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三黜:三贬。

"归目并随回雁尽":回家的目光随着南飞的大雁消失在远方,

"愁肠正遇断猿时":满心的愁绪又恰逢听到猿猴的哀鸣声。

# 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东过连山下":桂江向东流淌经过连州的山下,

# 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相望长吟有所思":我们只能遥遥相望,通过长吟《有所思》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 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一首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勾勒刘柳二人屡遭坎坷的人生轨迹;颔联继而抒发感慨,巧妙融入典故,韵味悠长;颈联笔锋一转,由往昔回忆转向眼前离别的情景;尾联则展开想象,以虚写实,笔触灵动,描绘别后的情境。全诗结构严密紧凑、行文流畅,情感深沉而凝练,满含悲切与哀怨,深刻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同舟共济、情真意切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刘禹锡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刘禹锡与挚友柳宗元因积极投身王叔文推行的革新运动,不幸遭到贬谪,被发配至湖湘一带的偏远郡县。此后,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当年,两人一同离开长安,直至衡阳才依依惜别。在分别之际,柳宗元作诗赠刘禹锡,而刘禹锡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便是他对柳宗元赠诗的深情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送别的七言律诗,主要表现了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在政治挫折中的相互慰藉与勉励。全诗结构严谨且紧凑,行文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情谊厚重,凝练而饱含深切的悲怨之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互扶持、真挚不渝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颈联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两句,通过描绘北归的大雁和哀啼的猿猴,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含蓄。用典:颔联中,“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两句分别用了黄霸和柳下惠的典故。黄霸曾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有政绩,刘禹锡以此自比,但表示自己的情况与黄霸不同;柳下惠因“直道事人”而三次遭贬,刘禹锡以此比喻柳宗元,表达了对柳宗元的同情和自愧不如的情感。这些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虚实结合:“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是实写,叙述了两人被贬离京十年后一同被召回,又在渡过湘江千里之后再次分别的事实;“相望长吟有所思”则是虚写,想象两人分别后只能遥遥相望,通过长吟《有所思》来寄托思念,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对比:同样在颔联,诗人将自己“重临”的状况与黄霸的清名满天下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遭遇的坎坷和不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的首联“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短短两句,便将刘柳二人的坎坷经历勾勒而出。他们离开京城长达十年之久,好不容易一同得到被召回的机会,本以为能迎来转机,可渡过湘江,前行千里之后,却又不得不再次分离。这起始的两句,以叙事的方式相对而出,字句沉稳,却蕴含着深厚的意味,为后文情感的抒发与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起笔精妙,不愧是善于开篇布局之作。颔联“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紧承上联,抒发感慨,且用典精妙绝伦。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最初是谪任连州刺史,却在赴任途中又被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次再度被贬至连州,故而谓之“重临”。对于这次再次执掌连州政务的情形,刘禹锡巧妙地运用典故来表明心志。西汉时期的黄霸,曾两次担任颍川太守,其清正的名声传遍天下;然而刘禹锡的“重临”,却是背负着不忠不孝的莫须有罪名,还得带着年已八旬的老母亲流落到荒僻的南方之地。这无疑是残酷的迫害。诗人以“事异”二字,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矛盾的情况融合在一起,话语间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实则暗藏着对当时执政者的不满与满腹牢骚。而下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春秋时期柳下惠的典故:柳下惠担任“士师”(即狱官),因秉持公正、刚正不阿地为人处世,多次遭到贬黜。此处,刘禹锡将同样多次被贬的柳宗元比作柳下惠,同时也暗示着他们都是因为坚持正确的政治见解,才遭受了如此不公的打击。这用典不仅姓氏契合,事迹也贴合,简直如同天衣无缝一般。“名惭”二字,则是刘禹锡对自己与柳宗元齐名却自愧不如的谦逊之词,从中也可看出他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笔锋一转,从对往昔经历的回忆转入到眼前分别的情景。“归目并随回雁尽”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分别时刻那充满深情的一幕:在荒芜的郊外,两位被贬之人并肩而立,一同抬头仰望天空,他们那饱含深情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向北飞回的大雁,直至大雁的身影在遥远的天际消失不见。一个“并”字,一个“尽”字,运用得极为精妙传神,将他们共同怀有的思乡之情,以一种极为凄婉哀伤的方式传递了出来。内心本已伤痛不已,此时又怎能承受那断断续续、声声催泪的猿猴悲啼。诗人巧妙地以“回雁”和“哀猿”来衬托离别时的愁绪,使得诗歌的意境也变得愈发凄厉。在这些地方,正是诗人精心雕琢、着力营造之处,真的足以触动人心,令人动容。尾联“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诗人展开想象,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以虚笔补充实境,笔法灵活多变。实际上,“桂江”与“连山”在地理位置上并无相连之处,所以此处并非是实写桂江水向东流过连山。那么下一句便要解答如何将这相隔东西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将他们彼此连接的,正是那山水相隔却相互遥望、长声吟诵以寄远慕之情的无限相思。“有所思”,本是古乐府中的篇名,在此处出现,一语双关。最后这两句,先放开一笔,再收回一笔,在虚空中完成转折,收束有力,将整首诗的情感与意境巧妙地聚合在一起。

4. 作品点评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全诗寄情山水,通过共同的怅望来抒发内心的哀愁。字里行间虽已言尽,但意境却深远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表达既深沉稳重,又含蓄渺远,堪称大家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柳士师事甚切。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字皆如濯,句皆如拔,何必出沈、宋下?“长吟有所思”五字一气。“有所思”,乐府篇名,言相望而吟此油也,于此可得七言命句之法。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永贞元年,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以附王叔文,皆贬。至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师,又皆出为刺史,此诗乃二公至衡阳,水陆分路,因而有赠有酬也。一解四句,凡写四事:一写十年重贬,是伤仕宦颠踬;二写千里又分,是悲知己隔绝;三写坐事重大,未如颖川小过;四写不曾自失,无异柳下不浼。最为曲折详至也(首四句下)。五、六为衡阳写景,此是二人分路处。七为桂江写景,此是二人相望处也(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一、二对起,上下有情。三、四典瞻工切。五、六沉着,名家不同。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再授(“重临事异”句下)。至衡阳而北望也(“归目并随”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纪昀:此酬柳子厚诗,笔笔老健而深警,更胜子厚原唱。七句绾合得有情。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窦巩《秋夕》

下一篇:唐·张潮《采莲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