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shàng
wén
jiā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chù
chuī
jiā
tiān
sāi
yuán
gāo
niǎo
láng
yān
yóu
rén
tīng
tóu
kān
bái
zhēng
jìn
shí
jiǔ
nián
hǎi
chén
biān
cǎo
xīn
róng
jiàn
绿
yáng
chūn
bái
shā
chóu
yún
gǎn
xiāng
wàn
rén
chú
chuī
shàng
gāo
tái
hán
yàn
jīng
fēi
huí
jǐn
chūn
fēng
chuī
sàn
zhǐ
yīng
fēn
chóu
lái

译文

傍晚时分哪里传来吹笳声,塞垣上高鸟消失在狼烟中。游人听后头发都快愁白,苏武怎能忍受被禁十九年。海路没有尘土边草初新,看不到绿杨的繁荣与枯萎。白沙在日暮时愁云涌起,独自感慨离乡万里的人。胡地少年吹笛登上高台,寒雁受惊飞走不再回来。整日春风都吹不散,只该将这愁苦分给远方的游子。

逐句剖析

"何处吹笳薄暮天":傍晚时分哪里传来吹笳声,

# 薄暮天:将近黄昏的时候。,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也用作军乐。

"塞垣高鸟没狼烟":塞垣上高鸟消失在狼烟中。

# 狼烟:古代边塞上报警的烟火,用狼粪燃烧,其烟直上。,塞垣:边塞的城墙。

"游人一听头堪白":游人听后头发都快愁白,

# 头堪白:可以使人的头发变白。

"苏武争禁十九年":苏武怎能忍受被禁十九年。

# 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海路无尘边草新":海路没有尘土边草初新,

"荣枯不见绿杨春":看不到绿杨的繁荣与枯萎。

"白沙日暮愁云起":白沙在日暮时愁云涌起,

"独感离乡万里人":独自感慨离乡万里的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胡地少年吹笛登上高台,

"寒雁惊飞去不回":寒雁受惊飞走不再回来。

"尽日春风吹不散":整日春风都吹不散,

"只应分付客愁来":只该将这愁苦分给远方的游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边上闻笳三首》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七言绝句,以边塞为题材。诗中描绘了边塞薄暮时分的景象,如笳声、狼烟,通过游人听闻笳声的感受,联想到苏武的遭遇,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又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色,如无绿杨春色、白沙日暮,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诗人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苏武争禁十九年”,运用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典故,以苏武的坚贞和苦难,衬托出边塞生活的艰难,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烘托:“游人一听头堪白”,以游人听笳声后头发几乎变白,烘托出胡笳声的悲戚,强化了边塞氛围的悲凉。借景抒情:“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描绘了边塞没有绿杨春色,只有白沙日暮愁云的景象,借荒凉之景,抒发诗人离乡万里的愁苦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开篇点明时间为薄暮,地点是边塞,笳声响起,高鸟消失在狼烟中,勾勒出一幅荒凉、孤寂的边塞日暮图。“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以游人听闻笳声头发都要变白,衬托笳声的悲凉,进而联想到苏武在塞外坚守十九年的艰难,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慨。第二首:“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描绘了海路洁净,边草新绿,但不见绿杨春色,突出边塞景色的单调与独特。“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白沙、日暮、愁云的组合,营造出浓郁的愁绪氛围,直接点明离乡万里之人的孤独与忧愁。第三首:“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描绘胡地少年在高台上吹笛,惊飞寒雁的画面,为愁绪增添了动感。“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强调春风都吹不散愁绪,将愁绪具象化,突出愁思的浓重与难以排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戚逍遥《歌》

下一篇:唐·陈叔达《咏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