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吹笳薄暮天":傍晚时分哪里传来吹笳声,
# 薄暮天:将近黄昏的时候。,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也用作军乐。
"塞垣高鸟没狼烟":塞垣上高鸟消失在狼烟中。
# 狼烟:古代边塞上报警的烟火,用狼粪燃烧,其烟直上。,塞垣:边塞的城墙。
"游人一听头堪白":游人听后头发都快愁白,
# 头堪白:可以使人的头发变白。
"苏武争禁十九年":苏武怎能忍受被禁十九年。
# 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海路无尘边草新":海路没有尘土边草初新,
"荣枯不见绿杨春":看不到绿杨的繁荣与枯萎。
"白沙日暮愁云起":白沙在日暮时愁云涌起,
"独感离乡万里人":独自感慨离乡万里的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胡地少年吹笛登上高台,
"寒雁惊飞去不回":寒雁受惊飞走不再回来。
"尽日春风吹不散":整日春风都吹不散,
"只应分付客愁来":只该将这愁苦分给远方的游子。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苏武争禁十九年”,运用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典故,以苏武的坚贞和苦难,衬托出边塞生活的艰难,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烘托:“游人一听头堪白”,以游人听笳声后头发几乎变白,烘托出胡笳声的悲戚,强化了边塞氛围的悲凉。借景抒情:“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描绘了边塞没有绿杨春色,只有白沙日暮愁云的景象,借荒凉之景,抒发诗人离乡万里的愁苦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开篇点明时间为薄暮,地点是边塞,笳声响起,高鸟消失在狼烟中,勾勒出一幅荒凉、孤寂的边塞日暮图。“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以游人听闻笳声头发都要变白,衬托笳声的悲凉,进而联想到苏武在塞外坚守十九年的艰难,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慨。第二首:“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描绘了海路洁净,边草新绿,但不见绿杨春色,突出边塞景色的单调与独特。“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白沙、日暮、愁云的组合,营造出浓郁的愁绪氛围,直接点明离乡万里之人的孤独与忧愁。第三首:“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描绘胡地少年在高台上吹笛,惊飞寒雁的画面,为愁绪增添了动感。“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强调春风都吹不散愁绪,将愁绪具象化,突出愁思的浓重与难以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