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云收":晚云渐收,
# 收:渐收。
"夕阳挂":夕阳斜挂,
"一川枫叶":秋霜染红了漫山枫叶,
"两岸芦花":两岸是雪白的芦花。
"鸥鹭栖":鸥鹭在芦花中栖息,
# 栖:栖息。
"牛羊下":牛羊从枫林中走来。
"万顷波光天图画":万顷波光有如一幅天然的画图,
# 天图画:天然的图画。
"水晶宫冷浸红霞":红霞映入水中给江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水晶宫冷浸红霞:此处是看到晚霞倒映在水中引起的联想。
"凝烟暮景":淡淡的暮蔼笼罩着山川,
"转晖老树":夕阳的余晖移动着老树的身影,
# 转晖老树:指夕阳的光辉在老树间移动。
"背影昏鸦":鸦背驮着夕阳向远方飞去。
# 背影:此处指乌鸦背上带着太阳的余晖。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曲。描绘了西山夕照时,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红与两岸芦花白相互映衬,鸥鹭栖息、牛羊归巢,万顷湖面波光粼粼,如天然图画,水晶宫似的水中浸着红霞,还有凝烟的暮景、光影流转的老树以及背着夕阳的昏鸦。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写,构建出宁静且优美的山水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本曲“老树”“昏鸦”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同类意象的对比。马致远笔下的“老树昏鸦”象征孤寂萧瑟,而本曲中“背带着落日余晖”的昏鸦与“转晖老树”结合,反显温暖和谐,赋予传统意象新意。化用:“凝烟暮景”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简化原句意境,以“凝烟”勾勒暮色中飘忽的烟霭,语言更凝练,融入曲中自然贴切。动静结合:“两岸芦花”于晚风中“轻摇,似仙鹤起舞”,“转晖老树”勾勒夕阳光影在树间的移动轨迹,“背影昏鸦”以霞光为轮廓赋予乌鸦动态之感,“摇”“转”等动词让芦花摇曳、光影流转的画面鲜活生动;而“暮云渐收,残阳斜挂”“万顷波光”“天然的图画”等句,则以静态笔触描摹云、残阳、波光的静谧之美。动与静相互交织,既营造出宁静悠远的基调,又赋予画面蓬勃的生机与灵动感。
3. 分段赏析
“晚云收,夕阳挂”:开篇如简笔勾勒,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暮色中,残云渐渐消散,一轮夕阳斜斜悬挂天际,以极简笔触绘出开阔的天空景象,为后续写景奠定了时间基调,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苍茫的氛围。“一川枫叶,两岸芦花”:“一川”写横向的广阔,“两岸”展纵向的延伸,从空间维度拓展画面。漫川遍野的火红枫叶,与河岸两侧的洁白芦花相互映衬,红白二色对比鲜明,浓烈与素淡交织,将秋日特有的绚烂色彩尽情铺陈开来,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鸥鹭栖,牛羊下”:一个“栖”字,生动描绘出鸥鹭归巢时悠然闲适的姿态;一个“下”字,精准展现牛羊缓缓回栏的动态画面。两种不同生物的归家场景,动静相宜,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传递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气息,令人心生向往。“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湖面,以“天图画”喻万顷波光粼粼的湖面,尽显其开阔壮美与绚丽多姿;引入“水晶宫”一奇幻意象,赋予湖面神秘色彩。“冷”字暗含秋日凉意,“浸”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霞光倒映湖面、与水波交融的奇妙景象,虚实相生,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之中。“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诗人以细腻笔触,进一步刻画暮色中的景致。“凝烟”二字,写出暮霭沉沉、似凝结般厚重的质感;“转晖”描绘夕阳余晖在老树上缓缓移动的光影变化;“背影昏鸦”则勾勒出昏鸦在暮色中归巢的剪影。“凝”“转”“背”等字巧妙运用,赋予画面丰富的动态变化,层层递进地营造出静谧而苍茫的氛围,韵味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此曲写意与工笔兼具,形神皆备;色彩运用浓墨重彩,极具视觉张力。虽未直抒胸臆,却以新颖笔触赋予景物热烈情感,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 这首令曲写得空灵奇妙,笔苍墨润,与甜斋其他的写景作品有所不同。首先色彩格外强烈,一反其以淡泊为主的基本风格;其次,苦心孤诣于细部点缀,使描摹的形象生动传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全曲未着一字写人的活动,简直是“不识人间烟火食气”,这与小山散曲有相通之处,然亦同中有异。小山多以幽峭出之,甜斋却有几分“热烈”,其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星琦《元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郯韶《送僧归严陵》
下一篇:元·郯韶《题倪元镇画(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