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
"钓鱼台":严子陵的钓鱼台,
# 钓鱼台:即严子陵钓台。
"便齐云安稳似云台":虽不高耸却比云台(功臣台)更安稳。
# 云台:是东汉洛阳南宫的一个台名,是显宗孝明帝图画中兴二十八将的地方,与西汉麒麟阁相似。大臣能人图云台,是一种殊荣。
"故人同榻成何碍":与故人同榻而眠有何妨,
"太史瘦哉":太史公(司马迁)却因忧患消瘦。
# 太史:即指奏客星犯御座的官员。
"三台宰相阶":即便位至三台宰相,
# 三台:星座名,象征人间朝廷中的三公之位。
"百两黄金带":腰缠百两金带,
"万丈风波海":终究要面对宦海万丈风波。
"争如休去":不如归隐,
"胜似归来":胜过奔波仕途。
# 归来:指归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典故。
"【":杨总管
"玉堂臣":这位翰林高官(杨总管),
"经纶大展致其身":抱负远大而施展才华。
"腰间斗大黄金印":腰间挂着斗大的黄金官印,
"志在新民":立志教化百姓。
"文章汉子云":文采可比扬雄(子云),
"韬略吴公瑾":谋略如周瑜,
"勋业商伊尹":功业似商朝伊尹。
"一番桃李":最终却只落得“桃李满门”的虚名,
"两字麒麟":官服上的“麒麟”绣纹。
"【":观音山眠松
"老苍龙":苍松如老龙,
# 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格物总论》:“松树磥柯多节,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避乖高卧此山中":避世高卧山中。
# 避乖:元离红尘。乖,抵触。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它怀有松柏之志却不愿做栋梁,
# 岁寒心: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指其具有抵御严寒的意志。故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翠蜿蜒俯仰相从":只与翠蔓相依。
# 翠蜿蜒俯仰相从:谓青藤缠绕在松树上,沿松树而俯仰。
"秦皇旧日封":曾受秦皇封禅,
# 秦皇旧日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乃上泰山,立石封词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靖节何年种":陶渊明(靖节)什么时候栽种?
# 靖节何年种: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字句。
"丁固当时梦":亦是丁固梦中所见之吉兆,
# 丁固当时梦:丁固,字子贱,三国吴人。《吴书》记载:丁因任尚书时,曾梦见松树生于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果然官至大司徒。
"半溪明月":如今唯有明月映溪,
"一枕清风":清风伴枕的隐逸之乐。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组抒怀言志的元代散曲。通过钓台、明月、清风等景象,将“黄金印”“麒麟”等功名意象与隐逸意象对照,营造出超脱淡泊的意境,表达了厌弃功名、向往自然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切贴运用大量典故,“靖节何年种”一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松树和菊花依然生长在那里,陶渊明以松菊象征隐士的高洁品格,体现坚贞不屈的君子人格。在此以松喻人,既延续了陶渊明“松菊犹存”的隐逸书写传统,又通过“不肯为梁栋”的表述,强化了拒绝仕进、甘守清贫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钓台篇这首散曲以严子陵垂钓处(钓台)为题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钓鱼台,便齐云安稳似云台”用比喻手法,将钓台比作高耸入云的云台,突出其超然世外的意境。“故人同榻成何碍,太史瘦哉”借用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同榻而眠却傲然不屈的典故,表现隐士的高洁品格。“三台宰相阶,百两黄金带,万丈风波海”通过“三台宰相阶”“万丈风波海”等对比,凸显官场的险恶,最后“争如休去,胜似归来”直抒胸臆,表达归隐的豁达态度。杨总管篇这首散曲歌颂了一位有抱负的官员。“玉堂臣”点明其身份,“经纶大展致其身”赞其才能出众。“腰间斗大黄金印”以夸张手法表现其显赫地位,“志在新民”则揭示其为民服务的志向。“文章汉子云,韬略吴公瑾,勋业商伊尹”借用周瑜、商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进一步赞美其文韬武略和功绩。“一番桃李,两字麒麟”以桃李喻人才,麒麟象征祥瑞,表达对其德政的肯定。观音山眠松篇这首散曲以松树为描写对象,赋予其人格化的特征。“老苍龙”将古松比作苍龙,突出其威严与生命力。“避乖高卧此山中”写松树远离世俗的姿态,“岁寒心不肯为梁栋”化用“岁寒三友”的典故,表现其不慕荣利的品格。“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通过秦皇封松、陶潜种柳、丁固梦松等历史典故,增添沧桑感,最后“半溪明月,一枕清风”以清新自然的画面收尾,体现隐逸生活的恬淡。
上一篇:元·张雨《烛影摇红 红梅》
下一篇:元·王恽《浣溪沙 内黄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