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ié
èr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duō
qíng
què
shì
zǒng
qíng
wéi
jué
zūn
qián
xiào
chéng
zhú
yǒu
xīn
hái
bié
rén
chuí
lèi
dào
tiān
míng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逐句剖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

# 多情却似总无情: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 笑不成:笑不出声。,尊:一作:“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唯:一作“但”。

"蜡烛有心还惜别":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 垂泪:流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重点着墨于惜别之情,生动地勾勒出诗人与一位歌女在筵席之上那种难舍难分的缱绻情怀。诗的开篇,描绘出在离别的筵席上,众人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沉默无语,乍一看仿佛透着冷淡与无情。紧接着的次句,以“笑不成”三个字巧妙地点明,并非真的无情,实则是因为内心郁悒感伤的情绪在作祟,才难以展露笑颜,这恰恰是深情厚意的体现,与首句形成了有力的呼应。到了第三句,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那整夜流淌不止的烛泪,仿佛是蜡烛在为筵席上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深感痛心。而末句中的“替人”二字,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情感的表达又推进了一层。“到天明”三个字则明确地交代了这场告别宴饮持续的时间之久,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别二首(其二)》是《赠别二首》这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由唐代诗人杜牧所创作。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从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一职获任监察御史,他即将离别扬州,前往长安赴任。在扬州期间,杜牧结识了一些歌妓,这组诗便是他与这些歌妓分别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七言绝句,聚焦离别场景的复杂心绪,生动地勾勒出诗人与一位歌女在筵席之上那种难舍难分的缱绻情怀,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全诗情感深沉婉转,通过“以物写情”的移情手法,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蜡烛),使离别之悲更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多情却似总无情”一句,将“多情”和“无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进行对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因太过深情而在表面上显得冷淡、无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拟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赋予蜡烛以人的“心”和“惜别”之情,以及“垂泪”的动作,把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比作眼泪,形象地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氛围,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深刻。细节描写:“唯觉尊前笑不成”,通过“笑不成”这一细节,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在饯别宴上因内心痛苦而无法强颜欢笑的状态,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诗人的离别之痛。

3. 分段赏析

《赠别二首(其二)》的开篇两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蕴藏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往昔相处时,彼此的欢乐相伴尽显深情厚谊,然而此刻临近分别,内心的痛苦却让这份情感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冷淡、无情的模样。面对着眼前的酒杯,本想勉强挤出笑容,以缓解离别的哀愁,可那浓浓的悲伤却如潮水般将笑容淹没,无论如何都无法真正笑出来。这前两句诗,看似无情的表象之下,实则饱含着无尽的深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此句常常被用来描绘情侣之间相处时那种捉摸不定的状态,情感忽冷忽热,仿佛有情又仿佛无情,让人难以捉摸;“唯觉樽前笑不成”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人情绪低落至极点,无法用虚假的笑容来掩盖内心痛苦的模样。诗的最后两句堪称全篇的精华所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中“有心”一词与前文的“多情”遥相呼应,诗人巧妙地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将“蜡烛有心”“替人垂泪”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极为生动且贴切地将离别的凄惨悲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物理层面来讲,蜡烛本就有烛芯,故而说“蜡烛有心”,但在诗人饱含深情的眼中,这烛芯却幻化成了一颗“惜别”之心,使蜡烛仿佛也有了人的情感。那蜡烛整夜流淌的蜡泪,在诗人看来,正是在为即将分离的男女主人公而伤心落泪。“替人垂泪到天明”中的“替人”二字,让情感的表达更进了一层,仿佛蜡烛不仅仅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并分担离人痛苦的伙伴。“到天明”则点明了这场告别宴饮持续的时间之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分离的不舍,宁愿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氛围中多停留一些时间,不忍与对方分开。

4. 作品点评

《赠别二首(其二)》整首诗格调高雅,韵味悠长,虽寥寥数语,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从诗歌本身来看,其所传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杜牧的为人,向来刚正不阿,坚守气节,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他在生活中也并非刻板拘泥之人,亦有不拘小节的一面,喜爱歌舞,颇具风流倜傥之态。这种独特的性情,在这首诗中也得以充分体现,让人透过诗句,得以窥见诗人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牧之云:“多情却似总无情……”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馀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

张戒《岁寒堂诗话》

# 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言人而言烛,衬笔绝佳。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下一篇:唐·白居易《南浦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