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
# 多情却似总无情: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 笑不成:笑不出声。,尊:一作:“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唯:一作“但”。
"蜡烛有心还惜别":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 垂泪:流泪。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七言绝句,聚焦离别场景的复杂心绪,生动地勾勒出诗人与一位歌女在筵席之上那种难舍难分的缱绻情怀,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全诗情感深沉婉转,通过“以物写情”的移情手法,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蜡烛),使离别之悲更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多情却似总无情”一句,将“多情”和“无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进行对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因太过深情而在表面上显得冷淡、无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拟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赋予蜡烛以人的“心”和“惜别”之情,以及“垂泪”的动作,把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比作眼泪,形象地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氛围,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深刻。细节描写:“唯觉尊前笑不成”,通过“笑不成”这一细节,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在饯别宴上因内心痛苦而无法强颜欢笑的状态,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诗人的离别之痛。
3. 分段赏析
《赠别二首(其二)》的开篇两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蕴藏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往昔相处时,彼此的欢乐相伴尽显深情厚谊,然而此刻临近分别,内心的痛苦却让这份情感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冷淡、无情的模样。面对着眼前的酒杯,本想勉强挤出笑容,以缓解离别的哀愁,可那浓浓的悲伤却如潮水般将笑容淹没,无论如何都无法真正笑出来。这前两句诗,看似无情的表象之下,实则饱含着无尽的深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此句常常被用来描绘情侣之间相处时那种捉摸不定的状态,情感忽冷忽热,仿佛有情又仿佛无情,让人难以捉摸;“唯觉樽前笑不成”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人情绪低落至极点,无法用虚假的笑容来掩盖内心痛苦的模样。诗的最后两句堪称全篇的精华所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中“有心”一词与前文的“多情”遥相呼应,诗人巧妙地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将“蜡烛有心”“替人垂泪”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极为生动且贴切地将离别的凄惨悲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物理层面来讲,蜡烛本就有烛芯,故而说“蜡烛有心”,但在诗人饱含深情的眼中,这烛芯却幻化成了一颗“惜别”之心,使蜡烛仿佛也有了人的情感。那蜡烛整夜流淌的蜡泪,在诗人看来,正是在为即将分离的男女主人公而伤心落泪。“替人垂泪到天明”中的“替人”二字,让情感的表达更进了一层,仿佛蜡烛不仅仅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并分担离人痛苦的伙伴。“到天明”则点明了这场告别宴饮持续的时间之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分离的不舍,宁愿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氛围中多停留一些时间,不忍与对方分开。
4. 作品点评
《赠别二首(其二)》整首诗格调高雅,韵味悠长,虽寥寥数语,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从诗歌本身来看,其所传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杜牧的为人,向来刚正不阿,坚守气节,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他在生活中也并非刻板拘泥之人,亦有不拘小节的一面,喜爱歌舞,颇具风流倜傥之态。这种独特的性情,在这首诗中也得以充分体现,让人透过诗句,得以窥见诗人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
# 杜牧之云:“多情却似总无情……”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馀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
张戒《岁寒堂诗话》
# 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言人而言烛,衬笔绝佳。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上一篇: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下一篇:唐·白居易《南浦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