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残归未遂":年老体衰归乡未能如愿,
"寂寞此宵情":在这除夕夜倍感孤寂。
"旧国当千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
# 当:一作余。
"新年隔数更":新年随着更鼓声渐渐临近。
"寒犹近北峭":寒气仍从北方峭壁袭来,
"风渐向东生":风向已渐渐转为东风。
"谁见长安陌":有谁看见长安街道上,
# 见:一作想。
"晨钟度火城":晨钟声中灯火通明的城池。
"殷勤惜此夜":满怀深情珍惜这个夜晚,
"此夜在逡巡":这个夜晚在徘徊中流逝。
# 逡巡:顷刻间。
"烛尽年还别":蜡烛燃尽意味着旧年告别,
"鸡鸣老更新":鸡鸣报晓预示着新年到来。
"傩声方去疫":驱邪的傩舞声刚刚送走瘟疫,
# 傩:迎神驱逐疫鬼的仪式。
"酒色已迎春":酒宴的欢颜已在迎接春天。
"明日持杯处":明日举杯欢庆之时,
"谁为最后人":不知谁会是最后离席之人。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姚合(777~843),唐代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硖石乡)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金州、杭州刺史及秘书少监,官至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姚少监,其诗作也称武功体。姚合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并称“姚贾”。其善学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善写自然景色,喜为五律且刻意求工。推崇王维一派玄远清丽的诗风,对晚唐李频等诗人及南宋“永嘉四灵”、明竟陵派颇有影响。著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以除夕为题材的七言绝句诗。。通过描绘除夜时节的环境氛围、人们的习俗活动以及诗人自身在岁末年初的思绪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除夕这一特殊时刻复杂的心境,既有对过往一年的回味,也有对新岁到来的微妙情愫,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时光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以“衰残”“寂寞”等直白词语,直接点明衰老漂泊、归乡未遂的身世感慨,将内心情绪外化于诗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拟人:“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以“殷勤”形容人对除夕的珍惜,又将“此夜”拟作“逡巡”(徘徊)的生灵,赋予时间以人的动作,生动展现对岁月的留恋。“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以“烛尽”“鸡鸣”等守岁细节,写尽新旧交替的瞬间,暗含时光催人的无奈。对比:“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旧国千里”极言故乡远在天涯,“新年数更”暗写新春将至的迫近,空间上的遥不可及与时间上的悄然流逝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出除夕夜时光流逝的独特感受。意象:“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以“北寒”“东风”等自然意象,暗喻季节更替,既写实冬日将尽的物候,又以“渐生”的动态感烘托对新春的期盼,借景抒情。"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既写出唐代除夕驱傩除疫的习俗,又借酒的色泽意象暗示着季节的更替。设问:“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以设问作结,从节日欢庆陡然转向对生命无常的哲思——明日举杯贺岁时,谁能预知是否仍在人世?以平淡疑问引发对时光与生命的深层思考,提升全诗意境。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以“衰残”点明自身衰老病弱的状态,“归未遂”直言归乡心愿未了,二者叠加奠定除夕夜的寂寞基调,道出漂泊异乡的无奈与身世感慨。颔联“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中,“旧国千里”极写故乡遥远,“新年数更”暗指时光迫近,强化了除夕之夜独在异乡的孤凄感。颈联“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以“北寒”“东风”描写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寒意仍在北方肆虐,但东风已悄然萌动,既写实冬日将尽的物候,也暗含对新春的隐秘期待,为尾联铺垫。尾联“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从个人感慨转向长安街景的想象——晨曦中钟声穿越烟火缭绕的城池,以宏大场景收束全诗。“谁见”二字暗含无人与己共赏此景的寂寥,将个人寂寞融入晨景之中,余韵悠长。其二:首联“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以“殷勤”形容人对除夕的珍惜,又以“逡巡”将夜晚拟作徘徊不去的生灵,生动展现守岁时对时光的留恋。颔联“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以“烛尽”“鸡鸣”两个守岁典型细节,写尽新旧交替的瞬间——蜡烛燃尽象征旧年离去,雄鸡报晓预示新年伊始,“老更新”三字更暗含对岁月催人的无奈。颈联“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融入唐代除夕驱傩习俗,“傩声”阵阵意在驱邪消灾,“酒色迎春”则以杯中暖酒的意象暗示新春将至,一“方”一“已”既写民俗风情,也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以设问陡然一转——当明日举杯贺岁时,谁又能知晓自己能否见证下一个新年?看似平淡的疑问,实则将节日欢庆推向对生命无常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