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chāng

朝代:唐作者:姚合浏览量:1
jiù
cháng
fāng
jǐng
quán
zhuó
ér
xián
xīn
xīn
chāng
jǐng
quán
qīng
ér
gān
tóng
guàn
yǐn
shí
měi
fān
zēng
xián
zhāo
zhāo
rěn
xíng
nán
kān
zhōng
xià
zhèng
xìng
suǒ
biàn
便
yín
dān
rǎn
biàn
shén
qiàn
lán
jìn
pín
lián
jìn
tān
dāng
jǐng
shèn
xìn
xié
chán

译文

以前住在常乐坊时,井里的泉水浑浊又咸涩。新的房屋在新昌里,井里的泉水清澈又甘甜。家中的僮仆习惯了饮用苦水,面对美味的食物反而厌恶嫌弃。天天忍受饥饿行走,忧愁的样子好像难以忍受。普通人没有坚定的本性,对所习惯的事物就会沉溺其中。一旦受到影响就难以改变,比用茜草和蓝草染色还要深刻。靠近贫困的环境会一天天变得廉洁,靠近富贵的环境会一天天变得贪婪。用这些来自我警示,千万不要轻信邪恶的谗言。

逐句剖析

"旧客常乐坊":以前住在常乐坊时,

"井泉浊而咸":井里的泉水浑浊又咸涩。

"新屋新昌里":新的房屋在新昌里,

# 屋:一作居。

"井泉清而甘":井里的泉水清澈又甘甜。

"僮仆惯苦饮":家中的僮仆习惯了饮用苦水,

"食美翻憎嫌":面对美味的食物反而厌恶嫌弃。

"朝朝忍饥行":天天忍受饥饿行走,

"戚戚如难堪":忧愁的样子好像难以忍受。

"中下无正性":普通人没有坚定的本性,

"所习便淫耽":对所习惯的事物就会沉溺其中。

"一染不可变":一旦受到影响就难以改变,

"甚于茜与蓝":比用茜草和蓝草染色还要深刻。

"近贫日益廉":靠近贫困的环境会一天天变得廉洁,

"近富日益贪":靠近富贵的环境会一天天变得贪婪。

"以此当自警":用这些来自我警示,

"慎勿信邪谗":千万不要轻信邪恶的谗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昌里》是唐代姚合所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比旧居常乐坊与新居新昌里井泉的浊咸与清甘,描写了僮仆因习惯苦饮而反而嫌弃甘美之物的现象,进而以“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比喻人性易受环境影响,提出“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的观点,最后以“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收尾。全诗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由生活小事引出对人性的思考,语言质朴,富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警惕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姚合(777~843),唐代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硖石乡)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金州、杭州刺史及秘书少监,官至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姚少监,其诗作也称武功体。姚合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并称“姚贾”。其善学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善写自然景色,喜为五律且刻意求工。推崇王维一派玄远清丽的诗风,对晚唐李频等诗人及南宋“永嘉四灵”、明竟陵派颇有影响。著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这句看似简单的叙述,藏着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体察。“旧客”二字点明诗人在常乐坊居住已久,并非短暂停留,这“久”字为后文“惯”字埋下伏笔。“浊而咸”不仅是对井水的客观描述,更暗示了旧居生活的粗陋,浑浊的水或许需要多次过滤才能饮用,咸味则可能让食物都失了滋味。这种日常的不便,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苦情,只是平静道来,却让读者能感受到长期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状态,也为下文新居的“清而甘”形成了自然的对比铺垫,让后续的反差更有力度。“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与上句形成鲜明对照,“新屋”既指住所的更换,也带着一种生活境遇转变的新鲜感。“清而甘”三个字,简单却有画面感:清澈的泉水能直接看见水底,甘甜的滋味或许能让寻常的茶水、米粥都变得可口。诗人写这处新居的井水,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如实描述水质,却让这种生活条件的改善显得真实可感。而这种改善本应是好事,却引发了后续僮仆的不适,这就使得这句看似平淡的叙述,成了触发下文对人性思考的起点,平静中藏着对生活变故的观察。“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这句聚焦于僮仆的反应,是全诗从环境描写转向人性观察的关键。“惯苦饮”三个字道破核心:长期饮用“浊而咸”的井水,让僮仆的味觉、甚至生活习惯都适应了这种“苦”,苦成了常态。当“清而甘”的井水和美味食物出现时,“翻憎嫌”的“翻”字用得很妙,写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反转,本应受欢迎的美好事物,反而因打破了“惯”而被厌恶。这并非僮仆刻意挑剔,而是长期习惯形成的本能反应,诗人捕捉到这一日常细节,没有指责僮仆,只是客观呈现,却让人感受到习惯对人的制约。“朝朝忍饥行,戚戚如难堪”: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僮仆因“憎嫌”美食而产生的状态。“朝朝”强调了这种状态的持续性,不是一时的不适应,而是日复一日的煎熬;“忍饥行”则具体展现了这种不适应的后果,明明有食物,却因习惯而无法接受,只能饿着肚子行动。“戚戚如难堪”则刻画了僮仆的神情,忧愁、不安,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里的“难堪”并非物质匮乏带来的,而是精神层面对“改变”的抗拒,诗人通过这种反常的痛苦,更深刻地揭示了习惯对人的禁锢,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日常现象背后的沉重。“中下无正性,所习便淫耽”:从僮仆的具体行为,诗人提炼出对普遍人性的思考。“中下”指普通人,诗人没有贬低,只是客观指出他们“无正性”,缺乏坚定的本性,容易被外界影响。“所习便淫耽”中的“淫耽”是沉溺、深陷的意思,说明普通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事物,就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一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诗人没有空泛议论,而是基于前文僮仆“惯苦饮”“翻憎嫌”的事实,自然推出对人性的看法,让道理显得真实可信,也为下文的比喻做了铺垫。“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用比喻的手法深化对人性的理解,“茜与蓝”是古代常用的染色原料,茜草染出红色,蓝草染出青色,这些颜色一旦染在织物上,就很难褪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诗人说人性“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意思是人性一旦受到环境、习惯的影响,形成固定的品性,比织物染色更难改变。这个比喻贴近生活,让抽象的“人性易受影响”变得具体可感,既呼应了前文僮仆因“惯”而难以接受新事物的现象,也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习惯对人性的深刻影响。“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从“习惯影响人性”进一步推导出环境对品性的具体作用。“近贫”“近富”指出不同的环境,“日益”则强调了这种影响的渐进性,不是突然变化,而是一天天积累的结果。靠近贫困环境,人会逐渐变得廉洁;靠近富贵环境,人会逐渐变得贪婪。这并非绝对的定论,而是诗人基于生活观察总结出的大概率现象,揭示了环境对人品性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力,让前文的抽象思考有了更具体的指向,也为结尾的“自警”做了铺垫。“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作为全诗的收束,从对他人、对普遍人性的观察,转向自我要求。“以此”概括了前文所述的环境影响习惯、习惯塑造人性的种种现象,诗人没有停留在议论,而是将这些观察转化为自我警示的准则。“慎勿信邪谗”则是具体的警示内容,邪谗往往会迎合人的弱点,在不良环境中更容易侵入人心。这句让全诗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对人性的思考,最终落到切实的自我修养上,使诗歌不仅有观察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温度,体现了诗人从日常中汲取生活智慧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姚合《扬州春词三首》

下一篇:唐·朱庆馀《赠陈逸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