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cǎo
·
·
yǐn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zhǎng
zuì
hòu
fāng
ài
xǐng
shí
yǒu
shèn
zāo
yān
liǎng
gōng
míng
pēi
yān
qiān
xīng
wáng
shì
mái
wàn
zhàng
hóng
zhì
shí
jiē
xiào
yuán
fēi
dàn
zhī
yīn
jìn
shuō
táo
qián
shì

译文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曲埋掉了万丈凌云壮志。不求显达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逐句剖析

"长醉后方何碍":长醉以后没有妨碍,

# 长醉后方何碍:“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句:长期昏醉有什么挂碍,昏睡不醒有什么思虑。化用《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语意。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不醒时有甚思":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

"糟腌两个功名字":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

# 糟腌两个功名字:“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句:言酒把个人的功名,千古的兴亡,无限的壮志都埋葬了。糟腌(yān):用酒糟醃渍之意。腌,这里有玷污的意思。

"醅淹千古兴亡事":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

# 醅淹:用浊酒淹没。淹:一作渰。

"曲埋万丈虹霓志":用酒曲埋掉了万丈凌云壮志。

# 虹霓志: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曲埋:用酒曲埋掉。曲,酒糟。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不求显达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

# 屈原:(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伟大诗人。为了实现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他与楚国的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宣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终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自班固以来,就有指责屈原“露才扬已,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离骚序》)的。,达:显达,与穷相对。

"但知音尽说陶潜是":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 陶潜:(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淡泊名利,弃县令回乡隐居,诗酒为伴。,知音:知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生草·饮》是元代作家白朴所作的一首小令。以“饮”为题,在多方歌颂酒乡的背后实寓藏对现实的全面否定。句句不离饮酒,其实“意不在酒”,而是借题发挥,以抒写其身世之恨、家国之痛,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极端不满。全曲表现形式浅显达观、构思巧妙,而思想深刻、情感哀痛、用心良苦,在绮丽婉约之外又别开生面,是白朴曲中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朴此曲收录于《尧山堂外纪》卷六八。自古以来劝饮、纵酒之作数不胜数,历代皆有之。白朴之系于文酒,也有着其特殊的底蕴和内涵。白朴的“劝饮”,充满着家国之痛,兴亡之感,似乎只有酒,才能排遣他心中的凄凉和愁闷,这正是白朴创作此词的契机。《北宫词纪外集》卷六说此曲系范康所作,曲题为“酒”,为组曲《酒色财气》中的首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写饮酒以抒写作者的身世之恨与家国之痛,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 分段赏析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以反问开篇,直指醉酒与清醒的对比。长醉无碍,不醒亦无思,看似消极颓废,实则暗含对现实的绝望与疏离。白朴借酒表达对功名枷锁的挣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折射出元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苦闷。​​“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糟腌功名”以酿酒的“糟”喻功名的腐朽,暗讽功名如酒糟般被遗弃。“醅渰兴亡”​​以酒醅淹没历史兴亡,否定历史的永恒价值,流露虚无主义。“曲埋虹霓志”​​以酒曲深埋壮志,表达个人抱负被现实碾碎的悲愤。三个动词“腌”“渰”“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酒的酿造过程成为消解人生意义的隐喻,痛快淋漓中暗含不甘。连用三个同意词发语,即“糟腌”、“醅渰”、“曲埋”,好似将一切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虹霓之志都否定了,更愿千古兴亡、世事沧桑也随着一醉而同归泯灭。曲中透露出一个原来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同时对千古兴亡无限感慨的人物。然而江山依旧,人世瞬变,作者在国仇家恨面前感到了一种失望;泪痕犹在,心底成灰,于是则寄情于酒,以期腌掉、渰没、埋去所有的牵挂,一切的搅扰。​​“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这两句既是全曲的思想总结,又是点睛之笔。​​屈原​​忠贞却被讥为“不达时”,暗含对现实昏聩的批判。陶潜​​归隐田园被奉为知音,彰显对隐逸的推崇。世人笑屈原“愚忠”,实则是元代文人面对高压统治的无奈自保;推崇陶潜,则是对精神自由的寄托。

3. 作品点评

从写法上来看,这首小令篇幅很小,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它耐咀嚼,有意味,格调别致,韵致独出。作者紧紧围绕着“劝饮”的题意,劈头就触及了题旨。先说“长醉”的好处,即是“劝”;继而说明为什么要“劝”,无非是为了忘忧,将功名事、兴亡事、凌云壮志一古脑都抛掉了,以求内心之平和;最后是评论屈原、陶潜的“是”与“非”,仍然紧紧扣在“饮”字上,全曲层次分明,叙议有致,一气呵成,浑然无缝。看似随意之作,实则皆明心迹,完全是有感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虹霓志”、“陶潜”是务头也。命意、造语、下字,俱好。最是“陶”字属阳,协音;若以“渊明”字,则“渊”字唱作“元”字:盖“渊”字属阴。“有甚”二字上、去声,更妙。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 其情似旷达,实亦至可哀痛矣。语虽似旷达,而讥时疾世之怀,凛然森然,芒角四出,可谓怨而至于怒矣。

近现代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

# 这首小令是“强为旷达”之作。

现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吉昌《满江红慢》

下一篇:元·李真人《望江南·金花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