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月好":一轮明月皎洁美好,
"正人间、":正值人间、
"八月凉生襟袖":八月时节凉意浸透衣襟衣袖。
"万古山河":万古长存的山河大地,
"归月影、":都笼罩在月影之下、
"表里月明光透":无论外在与内里,都被明亮的月光穿透。
"月桂婆娑":月中的桂树摇曳多姿,
"月香飘荡":月光下香气飘荡弥漫,
"修月香人手":仿佛是修补月亮的仙人手中传来的芬芳。
"深沉月殿":月中的宫殿深邃而寂静,
"月蛾谁念消瘦":那月中仙子(嫦娥)的消瘦,又有谁会怜惜挂念。
"今夕乘月登楼":今夜趁着月色登上高楼,
"天低月近":天空低垂,月亮仿佛近在咫尺,
"对月能无酒":面对如此明月,怎能不饮酒。
"把酒长歌邀月饮":手持酒杯,高声长歌,邀请明月共饮,
"明月正堪为友":这轮明月正值得作为知己好友。
"月向人圆":月亮为了人们而圆满,
"月和人醉":月亮与人一同沉醉,
"月是承平旧":这月亮还是太平盛世时的旧模样。
"年年赏月":每年都在此赏月,
"愿人如月长久":愿人间之人如同明月般长久圆满。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一轮月好”领起,紧扣中秋主题,依“李敬齐体”每句嵌“月”字,层层铺绘月夜图景:先写八月人间凉意浸袖,月光漫染“万古山河”,天地表里皆为清光透映,境界雄浑空阔;继而聚焦月宫细节,“月桂婆娑”“月香飘荡”以动衬静,勾勒桂影摇曳、香气氤氲的缥缈之境,“修月香人手”化用神话传说,为月宫增添神秘色彩;结句“深沉月殿,月蛾谁念消瘦”转向拟人化抒情,借广寒宫的深邃寂寥,暗喻“月蛾”(或指嫦娥,或象征望月怀人者)的孤独消瘦,在宏阔与精微交织的写景中,悄然融入怀远之情,笔法虚实相生,意境清澄而略带幽思。下片承上片月景,转写“乘月登楼”的主体活动:“天低月近,对月能无酒”以反问句凸显人与月的亲近,自然引出“把酒长歌邀月饮”的意兴,化用李白诗典却赋予月“堪为友”的平等角色,见出旷达情怀;“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三句蝉联用“月”,层层递进——“月圆”呼应中秋团圆,“人醉月醉”相映成趣,“承平旧”则将月升华为太平岁月的见证,暗含对现世安稳的珍视;结句“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直抒胸臆,以月之永恒喻人之长寿、情之久长,收束全词对团圆与永恒的期许。此片以“登楼—对月—饮酒—歌月—愿月”为脉络,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对人间温情与世道承平的普遍歌颂,语言明快而情致深挚,于形式限制中见出灵动气韵。全词以“月”为魂,上片重造境,下片重抒情,既严守“每句用月”的体式,又无堆砌之弊,在精巧构思中融自然之美、神话之奇、人文之情于一体。词人白朴以清逸笔调,在传统中秋题材中注入对现世生活的温情观照,既延续“望月怀远”的古典意涵,又借“月是承平旧”传递对世道安宁的朴素赞美,结构严谨,情致流转。
上一篇:元·王逢《赠李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