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亭休唱阳关":在短亭边,请不要再唱那令人伤感的《阳关曲》了,
"柳丝惹尽行人怨":那依依的柳丝仿佛也惹动了行人心中无尽的哀怨。
"鸳鸯只影":鸳鸯如今只剩孤独身影,
"荷枯苇淡":荷花早已枯萎,芦苇颜色黯淡,
"沙寒水浅":沙滩一片寒冷,江水也浅浅的没有生机。
"红绶双衔":曾经如同双雁衔着红绶带那般亲密相伴,
"玉簪中断":如今却好似玉簪从中折断,
# 玉簪:常喻作宫女、美人,此指自己的侍妾。
"苦难留恋":难以再留恋从前的时光。
"更黄花细雨":更何况在这黄花飘落、细雨纷纷的时刻,
"征鞍催上":催促着我跨上征鞍出发,
"青衫泪、":青衫之上热泪,
"一时溅":一时间飞溅。
"回首孤城不见":回头望去,那曾经的孤城已消失在视线中,
"黯秋空、":昏暗的秋空里,
"去鸿一线":南飞的大雁排成一线。
"情缘未了":心中的那份情缘还没有了结,
"谁教重赋":可又有谁让我再次吟诵起,
"春风人面":“春风人面”的哀怨?
"斗草闲庭":从前在悠闲的庭院里一起斗草嬉戏,
"采香幽径":在清幽的小径上采集花香,
"旧曾行遍":那些地方我都曾一一走过。
"谩今宵酒醒":可如今,不要说等到今宵酒醒之后,
"无言有恨":心中有无数的愁恨却无法言说,
"恨天涯远":只恨这天涯太过遥远,难以再与思念的人相见。
"丙午秋":丙午年的秋天,
"到维扬":我来到扬州,
# 维扬:扬州。
"途中值雨":在途中遭遇了下雨的天气,
"甚怏然":心情十分郁闷不乐。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怀人词。描绘了短亭送别的凄凉场景,通过鸳鸯只影、荷枯苇淡等萧瑟意象,营造出哀伤氛围,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人的不舍,以及对往昔情缘的深切怀念与孤独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红绶双衔”以绶带鸟本应双栖却成孤影为喻,暗指自己丧偶后的孤身一人,“双衔”与“只影”的反差凸显孤寂;“玉簪中断”以玉簪断裂无法复原喻指生死相隔的别离之痛,用具体物象的破碎感形象传递出失去伴侣的永久遗憾。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青衫泪、一时溅”一句,便巧妙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青衫泪”抒发诗人被贬谪的悲苦与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白朴在此处借用“青衫泪”这一意象,将典故中蕴含的悲苦情感迁移到自身情境中。词人此时正处于离别之境,因失去相伴的侍妾而满心伤痛,“一时溅”则将泪水飞溅的瞬间动态写出,以“青衫泪”代指自己的悲苦之泪,传达出当下离别时悲痛交加、泪水难禁的真切心境,让深沉的哀伤借助经典意象得到更强烈的表达。渲染:在词的歇拍之处,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作者先是着力描绘出晚秋时节细雨纷纷扬扬飘落的景象,那如丝如缕的雨幕,仿佛是上天刻意织就的哀愁之网。而这迷蒙的雨景,对于本就沉浸在苦痛之中的心情而言,无疑是让原本就沉重的负担变得更加难以承受,恰似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让痛苦的程度愈发加深。联想:词人由“征鞍催上”的离别场景,联想自身“一身九患”“百年孤愤”的坎坷境遇;见“红绶双衔”的绶带鸟孤影,联想到自己丧偶后的孤身一人;望着“去鸿一线”的秋空孤雁,联想到往昔“斗草闲庭,采香幽径”的同游时光,将眼前之景与过往经历、心境相勾连,深化了孤寂悲苦的情感。触景生情:下片中,词人回望扬州,看到“黯秋空,去鸿一线”的实景,望着并翼而飞的雁群,触景生情,勾起自身孤单一身的凄凉之感,引发对亡妾的痛苦思念,将眼前之景与内心之情自然交融。化用:“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句,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内容。柳永原句通过设想别后酒醒的场景,借清冷的景物抒发离别后的怅惘之情。白朴在此选取“今宵酒醒”这一情境,用“谩”字(意为“不要说”)来表达,不再想象酒醒后的境况,而是直接表明不必等到酒醒时刻,当下内心已充满哀痛。这种化用保留了原典中离别愁绪的情感基调,通过调整表达的方式,将原典的含蓄怅惘转为当下直接的悲苦流露,使“无言有恨”的情感在与原典的关联中更显真切。对比:下片“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回忆昔日与侍妾在庭院斗草、幽径采香的温馨同游场景;与当下“孤身漂泊、亡妾已逝”的凄凉境况形成强烈对比。往昔的热闹亲密衬如今的孤寂哀伤,凸显今昔境遇的落差,深化了对亡妾的思念与天涯孤旅的怅恨。直抒胸臆:结句“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直接袒露心迹,“无言有恨”写出满腔愁绪难以言说的压抑,“恨天涯远”则直白点出天涯漂泊、与故人相隔万里的怅恨,将暮年羁旅的孤寂与对亡妾的思念化作直白而强烈的情感宣泄。白描:“荷枯苇淡,沙寒水浅”以极简练的笔墨勾勒秋日水景,“枯”“淡”“寒”“浅”四字精准描绘出荷叶枯萎、芦苇稀疏、沙滩寒凉、水流清浅的景象,不加华丽修饰,却以朴素语言勾勒出萧瑟秋景,自然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清悲凉。虚实结合:“回首孤城不见,黯秋空、去鸿一线”是实写离别后回望孤城不见、秋空孤雁南飞的眼前之景;“春风人面”“斗草闲庭,采香幽径”则是虚写脑海中浮现的佳人容颜与往昔同游的温馨画面,实景的凄清与虚景的美好交织,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化了思念之情与天涯孤旅的悲苦。铺陈:上片以“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层层铺展,从离别场景的标志性意象短亭、柳丝,到秋日特有的枯荷、寒沙、浅水,再以孤鸳鸯托出孤寂,意象连贯叠加,细致渲染出秋日离别的凄苦氛围;下片“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则铺叙往昔与伴侣在庭院中斗草、在幽径采香的温馨过往,通过具体场景的罗列,与当下孤身漂泊形成强烈对照,让离愁别恨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层层铺染之笔,将词人此次扬州之行的悲苦心境倾泻而出。开篇便以反常之态引人深思,词人置身柳影低垂的短亭送别之地,面对友人即将吟诵的《阳关》古曲与手中待折的柳枝,却怆然阻止——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情别绪,于此刻化作词人难以承受的情感重负,这份直抒胸臆的悲怨,瞬间勾勒出其内心的极致伤痛。“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三句,如水墨点染般勾勒出秋景的萧瑟,残荷败苇间,形单影只的鸳鸯更似词人孑然一身的写照,景与情在白描中浑然交融。紧接着,词人将悲苦根源娓娓道来——失去身边相伴的侍妾,致使昔日令人神往的扬州繁华,在他眼中也黯然失色。“红绶双衔”巧妙化用绶带鸟比翼双飞的意象,以今昔对比凸显孤身之痛。歇拍处,晚秋细雨如愁丝般缠绕,为悲苦心境再添阴郁底色。“青衫泪”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文人共通的失意感融为一体。当词人踏上行途,回首往昔“一身九患”“百年孤愤”的坎坷,八旬之年痛失所爱,万千悲怆顿时化作夺眶热泪,这份浸透沧桑与深情的哀伤,令人读来无不动容。词作下片聚焦离别扬州后的怅恨心绪,将怀人追旧的悲戚娓娓道来。经历临别时的悲怆泪洒,词人虽稍得宣泄,却仍难摆脱怅惘如影随形的折磨。过片“回首维扬,城郭渐隐,雁字南飞”,以简笔勾勒眼前实景,暮色中扬州城廓渐隐,天际雁阵并翼南翔。这寻常秋景,却因词人孤身孑立的心境,化作刺痛回忆的利刃——雁群成双的身影,瞬间唤醒他对亡妾的深切思念,孤寂与哀伤如潮水翻涌。“春风人面,谁教重赋?情缘未了”三句,巧妙化用杜甫诗意,将思念幻化为具象的情感碰撞。当词人凝望远去的雁群,亡妾的面容仿若在灰蒙天幕中浮现,这思念至极而生的幻觉,被他以诘问与自答的形式道出,在哀婉基调中注入一丝灵动,恰似暗夜中忽明忽灭的微光,更显深情之炽烈。随后“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江南踏遍”,以白描手法回溯往昔与侍妾同游的温馨岁月。那些于庭院嬉戏斗草、在幽径采撷芬芳的场景,与《水龙吟》旧作中“小蛮针线”的柔情遥相呼应,勾勒出琴瑟和鸣的往昔图景。而如今佳人已逝,旧梦难续,今昔的强烈反差,将愁绪推向更深的渊薮。结拍处,词人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意境,冠以“谩”字,强化情感张力:无需等到今宵酒醒,此刻的悲戚已令人肝肠寸断。胸间哀情翻涌,凝成喉头哽咽,化作绵延无尽的恨意,如潮水漫向天涯。八旬老翁这份缱绻深情,跨越岁月沧桑,直抵人心,令人唏嘘不已。
上一篇:元·张野《水龙吟 登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