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qín
zhèng
ló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qiān
qiū
lìng
jié
míng
kōng
zài
chéng
náng
shì
wéi
yǒu
tái
piān
nián
nián
yīn
shàng
jīn

译文

曾经盛大的千秋佳节如今徒有空名留存,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只有那紫色的苔藓生长得很恣意,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逐句剖析

"千秋令节名空在":曾经盛大的千秋佳节如今徒有空名留存,

# 令:一作佳。

"承露丝囊世已无":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 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唯有紫苔偏得意":只有那紫色的苔藓生长得很恣意,

# 得:一作称。,紫苔:一种漫生杂草。《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

"年年因雨上金铺":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 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上:一作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为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变迁、朝代兴衰的感慨。前两句通过“千秋佳节”名存实亡、“承露丝囊”消失,以昔日之盛衬今日之衰;后两句以紫苔肆意生长爬上金铺,暗示王朝衰败。写作手法上,采用对比、移情于景及以小见大,借紫苔生长反映唐朝由盛转衰。全诗明赋暗比,文气跌宕,虽无直接抒情,却处处饱含感昔伤今之情,尽显杜牧七言绝句的独特韵味与高超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勤政楼》是杜牧于大和三年(827年),其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制策登科,由洛阳返回长安之际所作。彼时,杜牧经过勤政楼,目睹楼前荒凉景象,杜牧有感于唐朝昔日的辉煌与当下的衰落,为谴责、讽刺唐玄宗的误国之举,借景抒情,创作了这首饱含对历史变迁和朝代兴衰感慨的七言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勤政楼如今荒凉景象的描绘,如“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以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中紫苔肆意生长爬上金铺的景象,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朝代兴衰的感慨,暗讽唐玄宗误国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局面。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昔日“千秋佳节”的繁华热闹与当下的名存实亡相对比,“承露丝囊”过去的盛行与如今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迁。以小见大:通过紫苔这一小事物的生长状况,映射出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宏大的历史变迁。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描绘勤政楼如今只有紫苔在雨水滋润下肆意生长,爬上象征皇权威严的金铺。借勤政楼从往昔的辉煌宫殿沦为如今的荒芜之所,委婉地讽刺了唐玄宗执政后期的昏庸误国,导致唐朝国运衰落,由盛转衰,让人从这古今变化中感受到朝代更迭的沧桑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过勤政楼》前两句“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内容上指出曾经盛大的千秋佳节如今只剩虚名,与之紧密相关的承露丝囊也早已不见,在情感上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叹惋,写作手法上以昔日佳节与丝囊的盛景反衬当下的衰落。后两句“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描绘紫苔在雨水助力下肆意生长并爬上金铺的景象,情感上诗人移情于景,借紫苔的自在生长,抒发对朝代兴衰的伤感,写作手法上采用以小见大,借紫苔这一小景暗示唐朝由盛转衰的大趋势。

4. 作品点评

全诗明着是在描写勤政楼的景象,实则暗中对比古今,文气跌宕起伏。杜牧没有直接抒情,却让感昔伤今之情贯穿始终,充分展现出其七言绝句独特的韵味与高超的艺术水准,为后人留下了借古抒怀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龟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明皇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于勤政楼。

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

# 周弼为虚接体。夫苔必以无人行地始生,“年年因雨”,至上于金铺,则比“楼台深锁无人到”更深矣。回想千秋宴庆之盛时,能不起后人凭吊之悲感乎?“偏称”二字,借无情之苔,为有意描写凄凉,构思甚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牟融《送徐浩》

下一篇:唐·陆龟蒙《中秋待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