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huā
·
·
chūn
sòng
bié

朝代:元作者:刘庭信浏览量:3
yáng
liǔ
fēng
diǎn
diǎn
huā
suí
huā
bàn
luò
fēng
chèn
liǔ
tiáo
shū
chūn
shì
chéng
nài
chūn
guī
chūn
guī
tài
shì
wèn
dōng
jūn
shuí
kěn
yīng
huā
zuò
zhǔ

译文

微风轻柔,吹拂着丝丝杨柳,细雨点点,打落在梨花之上。雨点伴随着花瓣飘落,风儿吹得柳条愈发稀疏。春日里的美好之事都成了虚幻,无奈春天就要离去。春天为何走得这般匆忙,我想问问司春之神东君,谁能为这莺啼花开的美景作主,将春天留住?

逐句剖析

"丝丝杨柳风":微风轻柔,吹拂着丝丝杨柳,

"点点梨花雨":细雨点点,打落在梨花之上。

"雨随花瓣落":雨点伴随着花瓣飘落,

"风趁柳条疏":风儿吹得柳条愈发稀疏。

"春事成虚":春日里的美好之事都成了虚幻,

"无奈春归去":无奈春天就要离去。

"春归何太速":春天为何走得这般匆忙,

"试问东君":我想问问司春之神东君,

# 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谁肯与莺花做主":谁能为这莺啼花开的美景作主,将春天留住?

#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枝花・春日送别》是元末明初散曲作家刘庭信所作,是其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负盛誉此曲主题围绕春日送别,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以及离别的愁绪。内容上,前四句描绘春日杨柳、梨花在风雨中的景象,后五句抒发春去匆匆的感慨和对离人的担忧。运用对仗、互文等修辞,如“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对仗工整,“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运用互文;还借景抒情,以春日美景消逝寄托离情。前四句写景,细腻勾勒春景;后五句抒情,直抒春逝与离别的愁思。该曲曲辞“语极俊丽”,写景如画,抒情真挚,将春日送别时的惜春、伤别之情表达得委婉动人,体现了刘庭信在散曲创作上善于以景衬情、语言工丽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刘庭信(?~?),元代散曲作家。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为人落魄不羁,超出伦辈,天性聪慧,街市俚近之谈,变用新奇,信口成句,能道人之所不能道。其曲作风格奇俊明艳,内容多写市井风情、别恨离怨。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词“如摩云老鹘”。杨维桢评其散曲“纵于圆,恣情之过也”。主要作品有《春恨》《秋景怨别》《春日送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送别曲。描绘了春日里杨柳在风中、梨花在雨中的景象,表达了春事成虚、春天匆匆归去的无奈,以及对离人前途的担忧。借春日风雨中花柳的景象,写出了作者惜春伤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互文:“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运用互文手法,意思是雨和风吹动着花瓣飘落、柳条稀疏,相互补充说明风雨对花柳的作用,使描写更加细腻生动,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紧扣“春日”主题,作者以细腻绮丽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画卷。微风轻拂杨柳,让杨柳更显婀娜多姿;细雨飘落梨花,使梨花更具圣洁之态。杨柳在风中摇曳,梨花于雨中润泽,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相互映衬,彼此增色。“丝丝”状风之轻柔,“点点”摹雨之细密,这两个叠词,将春天独有的温婉、甜美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隐含着柳如随风舞动、花似如雨飘落的巧妙比喻。而且这四句对仗精巧,以诗入曲,凭借对仗的艺术魅力,让春景图更加鲜明生动,色彩也更为协调。“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运用互文修辞,梨花飘落,是风雨共同作用的结果;柳条变疏,亦因风雨的洗礼。花落柳疏之景,隐隐流露出一丝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后的五句中进一步升华。梨花瓣飘零,意味着春天行将消逝,所以说“春事成虚”。此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之春的离去,也暗喻即将远行之人的离开;“春归何太速”,既是对匆匆流逝的春天的责问,也是对匆匆告别的人的埋怨。而结尾“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由哀怨转为幽愤,也暗中契合了“送别”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此曲开篇以细腻绮丽之笔,精心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而后,作者借对匆匆消逝之“春”的诘问,倾诉对匆匆离别之“人”的怅惘。曲末,情绪由哀怨转为幽愤。全曲布局精巧,先绘景后抒情,自然地由景生情,实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将春天独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充分展现,极具艺术感染力,能深深触动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极俊丽,举世歌之。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处玄《惜黄花·天元将尽》

下一篇:元·孟宗献《菩萨蛮 回文 中州乐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