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chén
zuì
dōng
fēng

朝代:元作者:关汉卿浏览量:3
yōu
yōu
luán
fèng
dān
chóu
chóu
yuè
quē
huā
cán
wèi
wèi
qiào
yuān
jiā
hài
hài
shuí
céng
guàn
shòu
shòu
jīn
fān
hèn
hèn
wéi
xiù
qīn
hán
huáng
hūn
dào
lǎo

译文

忧愁的是自己孤单一人,像鸾鸟和凤凰一样形单影只,忧愁的是月亮残缺、花朵凋零,因为的是那可爱的冤家,害的是这种相思之苦从未习惯过,消瘦得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怨恨的是孤孤单单的帷帐里绣被寒冷,害怕的是一直到老都只能独对黄昏。

逐句剖析

"忧则忧鸾孤凤单":忧愁的是自己孤单一人,像鸾鸟和凤凰一样形单影只,

"愁则愁月缺花残":忧愁的是月亮残缺、花朵凋零,

"为则为俏冤家":因为的是那可爱的冤家,

"害则害谁曾惯":害的是这种相思之苦从未习惯过,

"瘦则瘦不似今番":消瘦得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怨恨的是孤孤单单的帷帐里绣被寒冷,

"怕则怕黄昏到老":害怕的是一直到老都只能独对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调·沉醉东风》是元初关汉卿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女子因思念恋人而产生的种种忧愁与哀怨。作者通过“鸾孤凤单”“月缺花残”等意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恋人的深深思念。全曲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元代散曲质朴自然、直抒胸臆的风格特点,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在爱情中的煎熬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忧”和“愁”的重复使用,强调了女子内心忧愁的深沉。“鸾孤凤单”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孤独寂寞的状态,如同失去伴侣的鸾鸟和凤凰;“月缺花残”则以自然景象的残缺,暗示女子的青春易逝、爱情不圆满,情景交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俏冤家”一词,既表达了对恋人的亲昵称呼,又透露出一种嗔怪的情感。“害则害谁曾惯”则进一步强调了女子对相思之苦的不适应,突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助。“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瘦则瘦”描绘出女子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不似今番”强调了如今消瘦程度的严重。“孤帏绣衾寒”则通过描写环境的冷清和孤寂,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她的哀怨之情。“怕则怕黄昏到老”:“黄昏”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孤独和寂寞,“怕则怕黄昏到老”则将女子的恐惧和担忧推向了极致,她害怕自己的一生都将在孤独中度过,深刻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绝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四仙韵》

下一篇:元·汤舜民《【正宫】醉太平 重九无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