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寒苇花":八月的芦苇是白色的,
# 苇: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秋江浪头白":江边的浪花也是白色的。
# 浪头:掀起的波浪。
"北风吹五两":北风吹着候风器,
#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谁是浔阳客":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山头微雨晴":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
# 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
"扬州郭里暮潮生":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 郭:外城。
"行人夜宿金陵渚":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试听沙边有雁声":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体诗,通过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营造了肃杀又雄壮的分别场景与离别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2. 写作手法
渲染: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设问:“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对偶:本诗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寒江孤帆,秋意开篇。“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以“寒苇”“秋江”点明季节,芦花瑟瑟、江浪泛白的画面,既实写秋日萧瑟,又暗喻人生漂泊的苍凉。“寒”字从触觉切入,强化秋意侵骨的凄清;“白”字以视觉通感,将浪涛的翻涌凝固为苍茫,暗示离别的沉重。开篇不写人,只写景,却借景暗藏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寒江孤帆,前路何往?颔联“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五两”是古代测风器,挂在桅杆上,北风吹动五两,说明船即将启航。细节真实,增强画面感。后句“谁是浔阳客”以问句收束,表面写船中旅人,实则指向友人刘昱——点明送别对象,又以“谁”字暗含漂泊无依的怅惘。“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颈联“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镜头从眼前的秋江切换至远方——“鸬鹚山”(今江苏南京附近)雨霁初晴,再转向“扬州城”暮潮汹涌。两地相隔千里,却通过诗人的想象串联,暗合友人漂泊的漫长路途。从“微雨晴”的白昼到“暮潮生”的傍晚,时间推移中渗透出旅途的艰辛与时光的无情。“暮潮”既写自然潮汐,亦隐喻人世浮沉——繁华扬州的潮水,终将退去,唯余孤寂。尾联“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友人夜宿金陵江畔,诗人不写离别之泪,转而描绘夜色中的“雁声”。雁声是实写(秋日大雁南飞的自然声响),亦是虚写(对友人音信难通的担忧)。沙边雁鸣,在寂静的夜里更显孤清,将离愁寄托于渺远之声。末句戛然而止,不言情而情自现。雁声穿越时空,成为友人间永恒的牵挂,余韵悠长。
下一篇:唐·白居易《山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