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tiān
·
·
qiū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周德清浏览量:3
yuè
guāng
guì
xiāng
chèn
zhuó
fēng
piāo
dàng
zhēn
shēng
cuī
dòng
tiān
shuāng
guò
yàn
shēng
liáo
liàng
jiào
qíng
qiāo
cán
chóu
kuàng
mèng
jiā
shān
shēn
xiāng
liáng
zhěn
liáng
chóu
rén
qiáng

译文

月光下,桂花香,趁着风四处飘荡。捣衣声催动满天霜,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唤起了离别之情,敲残了愁况,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家乡。夜凉如水,枕凉如冰,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逐句剖析

"月光":月光下,

"桂香":桂花香,

"趁着风飘荡":趁着风四处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捣衣声催动满天霜,

# 砧声:砧杵捣衣声。

"过雁声嘹亮":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

"叫起离情":唤起了离别之情,

# 叫起:唤起。

"敲残愁况":敲残了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家乡。

# 家山:故乡。

"夜凉":夜凉如水,

"枕凉":枕凉如冰,

"不许愁人强":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 不许愁人强:此句意谓不由人不惆怅。强,执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是元曲作家周德清创作的一支散曲。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令,通过秋夜月色、桂子清香、捣衣声响、归雁哀鸣等意象,传递游子漂泊的思乡愁绪。全作以色彩、香气、声响、体悟为脉络,把“秋夜”之景与“客子”心绪紧密交融,景与情相互渗透,风格清俊雅致,语言质朴自然又富有声律之美,展现出突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曲学家、音韵学家

周德清(1277~1365),元曲学家、音韵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后代,终身不仕。其工乐府,善音律,擅长各体诗文,在当时自成一家。于泰定元年总结时人北曲音韵规律,著《中原音韵》(又称《中州音韵》《中州韵》),被认为是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全元散曲》辑存其小令三十一首,套数三套,残句六句。《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玉笛横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德清身为未仕之身,一生辗转各地,至暮年仍客居异乡。某个深秋月圆之夜,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却难以成眠,遂创作此曲以寄托内心积郁的羁旅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思乡小令。借助秋夜的月光、桂香、捣衣声和大雁鸣叫等意象,结合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的多层次描写,生动表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难以排遣的孤寂与深切乡愁。

2. 写作手法

拟人:曲中多处把自然物象写成人,让情感表达更有层次。“砧声催动一天霜”里,“催动”让捣衣声像主动推寒霜来的“人”,暗说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如寒潮,挡都挡不住。“过雁声嘹亮”用“叫起”,让雁鸣有了唤醒记忆的能耐,大雁成了勾乡愁的“引子”,藏着想归乡又归不得的滋味。结尾“不许愁人强”像下命令,把秋夜的凉写成不讲情面的“监工”,既显出游子睡不着的难,又用反话把感情绷得更紧,借着这些“拟人”场景,把乡愁描得又厚又满。对比:“梦家山身异乡”:梦中归乡的短暂欢愉和现实里枕上惊醒、身处异乡的残酷形成反差,凸显游子渴望归家却无力返乡、困于客途又难忘故土的矛盾与无奈,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过雁声嘹亮”:大雁南归的轨迹和游子北望故乡的身影形成空间错位对比,“嘹亮”雁鸣反衬深夜孤寂,突出游子漂泊的孤独,是行为轨迹与环境氛围的对比。多感官描写:视觉上,“月光”如流水漫过窗棂,织就银白地面,勾勒秋夜清冷,连尘埃都显细碎影子;嗅觉上,“桂香”清浅带甜,随晚风飘来缠上衣襟,既染秋意绵长,又似故乡气息勾动念想;听觉上,“砧声”远处传来有节奏,“过雁声嘹亮”划破长空,二者交织以声衬夜的漫长,让孤寂在耳畔蔓延;触觉上,“夜凉,枕凉”真切可感,夜风透隙带寒意,枕席似浸秋露,从肌肤直透心底,呼应内心孤寒。多感官交织,全方位呈现秋夜萧瑟,让游子孤寂愁绪可感可触,引人沉浸其中。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桂香”的美好意象反衬内心的愁绪。古代“桂”与“归”音近,桂香本易引发思乡之情,此处“桂香”的馥郁非但未消解愁怀,反而因“趁风飘荡”的动态,更凸显游子漂泊无依的孤独——美景愈温馨,归思愈迫切,愁绪愈浓烈。情景交融:开篇“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以月色、桂香的秋夜之景,融入游子漂泊无定的心境与思归之念,景中含情;“砧声催动一天霜”借砧声、寒霜的冷寂之景,暗喻漂泊者内心的孤寂冰霜,实景与虚情交织;“过雁声嘹亮”以雁鸣划破夜空之景,触发游子的离情与归乡渴望,声响成情感载体;“夜凉,枕凉”的寒意之景,与内心孤寒相互呼应,将无形愁思寄于有形景物;结尾秋夜凉意拟作“不许愁人强”的严苛监工,以景的无情强化游子的无奈愁痛,使景物与情感相互渗透,实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的交融效果。意象组合:全曲采用“月光”“桂香”“砧声”“雁鸣”“霜”“家山”“夜凉”“枕凉”等核心意象,皆紧扣“秋夜”场景与“客子思乡”主题。月光、桂香、霜、雁鸣等自然意象,以秋夜典型景物铺展环境:月光带清冷之感,桂香借谐音藏“归”念,霜色添寒凉之意,雁鸣引归乡之思,意象交织间,“秋夜怀乡”的氛围愈发浓厚,让思乡之情借意象叠加更显深切。

3. 分段赏析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开篇以视觉与嗅觉联动勾勒秋夜图景。月光如水倾泻,桂香随风流转,看似静谧的景物因“飘荡”二字注入动态生机,暗合游子漂泊无定的心境。桂花在传统文化中常与“归”谐音,此处清香既是实景又暗含思归之念,如丝线般牵引出下文愁绪。“砧声催动一天霜”将听觉转化为触觉通感,捣衣声本属人间烟火,却被“催动”赋予主动性,仿佛寒霜随声漫天而降。此句既写秋寒料峭的实感,又暗喻漂泊者内心凝结的冰霜,砧声与月光交织出冷寂的时空场域。“过雁声嘹亮”以听觉意象打破画面平衡,雁鸣划破长空时,游子耳中听到的不是秋景点缀,而是故园音信的召唤。大雁南归的轨迹与游子北望的身影形成空间错位,“嘹亮”声反衬出深夜的孤寂,触发“叫起离情”的情感共振。“叫起离情,敲残愁况”运用双重通感,雁鸣与砧声被具象化为可触碰的情感实体。离愁本无形,却被“叫起”唤醒、“敲残”磨损,这种拟人化处理使抽象情感获得动态轨迹,如同月光下被捣衣声震落的桂花,碎落满地皆是愁绪。“梦家山身异乡”直写游子生存困境,梦中归乡的短暂欢愉与枕上惊醒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身异乡”的平实陈述蕴含双重悖论:既渴望归家又无力返乡,既困于客途又难忘故土,道尽漂泊者的永恒悖论。“夜凉,枕凉”以顶针手法强化寒意侵袭,两个“凉”字如冰棱坠地,从环境温度渗透至心理温度。触觉的叠加使无形的愁思获得具象载体,月光之清冷、砧声之萧瑟皆在此凝结成实体。“不许愁人强”以命令口吻收束全篇,看似突兀实则暗含无奈。秋夜凉意本无情愫,此处却拟作严苛监工,连最后的逃避都被剥夺。结句如重锤击碎游子心理防线,将全曲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的白描中透出锥心之痛。

4. 作品点评

《朝天子·秋夜客怀月》全曲通过双重映照手法展现深沉羁旅愁思:开篇以清朗静谧的月夜为引,与后文萦绕心头的怅惘形成强烈反衬;继而借梦中故园相聚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独宿客舍的伶仃处境。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游子孤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情感脉络跌宕起伏:初时浸染桂影婆娑的夜色,难掩胸中块垒;偶得暗香浮动之际,暂生片刻宁谧;及至魂牵梦萦归乡,欢愉达至顶峰;然惊觉寒砧声声、雁唳破空,方知身卧冷榻凉衾,心绪陡然坠入冰渊。这般回环往复的情感嬗变,终铸就缠绵悱恻的文字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薛昂夫《正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

下一篇:元·张可久《【南吕】金字经_春怀瘦影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