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gōng
·
·
sài
hóng
鸿
qiū
·
·
gōng
míng
wàn
máng
yàn

朝代:元作者:薛昂夫浏览量:3
gōng
míng
wàn
máng
yàn
wén
mài
wēi
xiàn
线
guāng
yīn
cùn
liú
diàn
fēng
shuāng
liǎng
bìn
bái
liàn
jìn
dào
biàn
便
xiū
guān
lín
xià
céng
jiàn
zhì
jīn
péng
xiàn

译文

为了万里之外的功名像燕子一样忙碌,文化传统这一脉像丝线一样微弱。光阴像从缝隙中流过的闪电一样迅速,岁月使得两鬓的头发像白色的绢练一样斑白。人人都说要辞官,可是在山林间哪里曾见到(他们归隐)呢。到如今彭泽县(因少有人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显得冷冷清清。

逐句剖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为了万里之外的功名像燕子一样忙碌,

# 功名万里忙如燕:为了功名,整天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忙如燕: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

"斯文一脉微如线":文化传统这一脉像丝线一样微弱。

# 斯文一脉微如线:士子品格清高,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线。比喻那些苟苟营营于功名利禄的人已把人格丧尽。

"光阴寸隙流如电":光阴像从缝隙中流过的闪电一样迅速,

# 光阴寸隙流如电: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如电:如电光石火一般。

"风霜两鬓白如练":岁月使得两鬓的头发像白色的绢练一样斑白。

# 风霜两鬓白如练:饱经风霜的两鬓白得如素练一样。练:洁白的丝绢。

"尽道便休官":人人都说要辞官,

"林下何曾见":可是在山林间哪里曾见到(他们归隐)呢。

# 林下何曾见:“尽道”二句:都说就要辞官归隐,可在林下哪里见到了?此是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至今寂寞彭泽县":到如今彭泽县(因少有人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显得冷冷清清。

# 至今寂寞彭泽县:直到现在也只有彭泽县令陶渊明孤独地辞官退隐而已。寂寞:此处指孤独、孤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是元代薛昂夫的散曲作品。此曲以辛辣笔触讽刺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虚伪世态,同时流露出悯世的沉重心绪。作品开篇连用四个精妙比喻,将官迷、政客追名逐利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二句冷峻犀利,道尽世道人心,充满嘲讽意味;结句借陶渊明归隐典故,点明主旨,慨叹世人难弃功名,真正能如陶渊明般坚守本心者寥寥无几。全曲采用比喻、用典等手法,语言豪辣冷隽、一气呵成,在愤世讽世之中,蕴含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是元散曲中讽喻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薛昂夫(1267?~1350?),元代散曲作家。原名薛超吾,为其蒙古姓名,以第一字为姓,字昂夫,号九皋,汉姓随其父姓马,故又称马昂夫、马九皋,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定居隆兴(今属江西南昌)。早年师从刘辰翁,曾任江西行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等职,后以秘书监卿致仕。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曲,整体风格疏宕豪放,题材主要以咏史叹世、乐隐乐闲为主。其怀古与游赏之曲也富有特色,豪放中又见华美。现存散曲作品有小令65首,套数3篇,见录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元代,隐逸之风盛行,这一题材也成为元曲创作的常见主题。然而,不少内心卑琐的投机者,却刻意伪装成清高洒脱的模样,借隐逸之名行逐利之实。薛昂夫的这首作品,正是针对此类表里不一的虚伪之徒而作。全篇以辛辣笔触撕破伪隐士的假面,深刻揭露那些口是心非、故作斯文之人的丑恶本质,堪称一篇锋芒毕露的愤世讥俗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讽喻之作。通过“功名万里忙如燕”描绘世人追逐功名的忙碌,以“斯文一脉微如线”感慨文化传统的衰落,“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强调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讽刺人们空喊归隐却不付诸行动,最后以“至今寂寞彭泽县”赞赏像陶渊明这样真正的归隐者,表达对世态虚伪和时光流逝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将追求功名之人比作忙碌的燕子,斯文比作细微的丝线,光阴比作飞逝的闪电,两鬓白发比作白色的绢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追求功名的状态、斯文的衰落、时光的快速流逝以及人衰老的样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用典:“至今寂寞彭泽县”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此句用了东晋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的典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成为古代文人归隐的典范。作者在此借“彭泽县”这一意象,暗指像陶渊明一样辞官归隐的人,并以“寂寞”形容当下少有人像陶渊明那般毅然辞官,讽刺了那些口头上说要辞官,实际却贪恋官场的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官场虚伪之风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追求功名的人比作忙碌的燕子,形象地描绘出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四处奔波的状态;而将传承文化比作细线,突出了文化传承的微弱和不被重视。这种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人们过度追求功名而忽视文化传承的现象,奠定了全曲批判的基调。“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通过时光飞逝和两鬓斑白的描写,感叹人生短暂。时光如闪电般迅速流逝,而人们在忙碌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两鬓如霜。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因为人们为了功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人生短暂而无意义。“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指出人们虽然口头上说要辞官归隐,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尽道”表示人们普遍的说法,“林下何曾见”则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真正归隐的人很少。最后以彭泽县为例,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但彭泽县至今依然寂寞,说明真正的归隐生活并不常见,表达了对真正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那些言行不一的人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正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笔锋犀利,以豪辣冷隽之语,如连珠般直刺世态炎凉。在酣畅淋漓的愤世讽喻中,更暗藏悯世的深沉悲叹。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辛辣的批判,更在于将冷眼观世与悲天悯人巧妙交融。周德清所作《塞鸿秋·浔阳即事》(“淮山数点青如靛”),在“联珠对”的运用上明显借鉴此曲,足见薛昂夫此作在元代曲坛影响深远,堪称元散曲讽喻佳作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写乱世里追逐功名的可叹,虽然不是第一流的作品,但也自有一份潇洒在。

现代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程文海《浪陶沙 寿谭梅屋》

下一篇:元·周德清《朝天子·秋夜客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