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首阳空忍饥":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白白忍受饥饿,
"枉了争闲气":这真是白白地去争执那些无用的意气。
"试问屈原醒":试着问问清醒的屈原,
"争似渊明醉":哪里比得上陶渊明醉酒后的洒脱?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伯牙去寻钟子期":伯牙去寻觅钟子期,
"讲论琴中意":为的是能一起探讨琴中的深意。
"高山流水声":可如今高山流水的声音响起,
"谁是知音的":又有谁是真正的知音呢?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五湖去来越范蠡":越国的范蠡可以在五湖中来去自如,
"甘作烟波计":甘愿去做那泛舟江湖的打算。
"功成心自闲":他在功成名就后内心自然闲适,
"名遂心先退":在声名达成时便早早萌生退意,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楚狂接舆歌凤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的歌,
"见人忙回避":见到人就急忙回避。
"固知势利心":他当然知道世人那追名逐利的势利心,
"岂识高贤意":又怎么能懂得高尚贤士的心意呢?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到头那知谁是谁":到最后谁又能分得清谁是谁,
"倏忽人间世":人生在世间不过是短暂一瞬。
"百年有限身":人有百年的有限生命,
"三寸元阳气":不过是靠着那三寸元阳之气,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秀才饱学一肚皮":秀才肚子里装满学问,
"要占登科记":一心想要在科举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假饶七步才":就算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才华,
"未到三公位":也未必能做到三公的高位,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古今尽成闲是非":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是非,
"翻覆兴和废":朝代不断兴亡更迭。
"休夸韩信功":不要再夸赞韩信的功劳,
"谩说陈平智":也别再提陈平的智谋了,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凤凰燕雀一处飞":凤凰和燕雀在一处飞翔,
"玉石俱同类":美玉和石头也被视为同类。
"分甚高共低":又何必去区分什么高低,
"辨甚真和伪":辨别什么真伪呢?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道人淡然心似灰":道士心境淡泊如同死灰,
"酒色俱无意":对酒色都毫无兴趣。
"绝交鹦鹉杯":他拒绝使用精美的鹦鹉杯,
"退佃鸳鸯被":也不再贪恋华丽的鸳鸯被,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利名假饶争到底":即便把名利争夺到最后,
"争得成何济":又能有什么实际的益处。
"谁为刎颈交":谁是能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
"那是安窠计":哪里有什么真正安稳的安身之策?
"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还是早早找个安稳方便的地方悠闲地坐着吧。
元代散曲家、杂剧作家
钟嗣成(1275?~1345?),元代散曲家、杂剧作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居杭州。累试不第,顺帝时所编著的《录鬼簿》2卷,书中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种,对杂剧作家的籍贯、生平、著述情况,大都有简要的介绍。这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此外,钟嗣成所作杂剧有《章台柳》《钱神论》等七种,均佚。今存散曲数十首。
1. 分段赏析
第一支“采薇首阳空忍饥,枉了争闲气”写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的故事。一个“空”字,点出他们坚守气节最终挨饿的结局,暗含作者对这种“争闲气”的否定,认为这种坚持并无实际意义。“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以屈原的清醒投江与陶渊明的归隐醉酒对比,“争似”一词突出作者的倾向,与其像屈原那样执着于理想而痛苦,不如学陶渊明沉醉于田园的闲适。最后“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直抒胸臆,提出尽早寻找安稳之处闲居的主张。第二支“伯牙去寻钟子期,讲论琴中意”讲述俞伯牙为知音钟子期摔琴的典故,点出“知音”对人生的重要性。“高山流水声,谁是知音的?”由典故转入现实感慨,“谁是”二字带着反问的语气,强调知音难觅的普遍现实,即便有“高山流水”般的琴艺,也难再遇真正懂自己的人。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再次呼应主旨,暗示既然知音难寻,不如放弃对知己的强求,归于闲适。第三支“五湖去来越范蠡,甘作烟波计”写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放弃功名泛舟五湖的故事。“甘作”二字突出范蠡主动选择归隐的态度,体现他对名利的超脱。“功成心自闲,名遂心先退”进一步解释范蠡的选择,功业成就、名声远扬时,他的内心早已归于闲适,甚至在功成名就前就已决定退隐。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赞成功成身退的智慧,劝人及时归隐。第四支“楚狂接舆歌凤兮,见人忙回避”写楚狂接舆唱着“凤兮凤兮”的歌避世隐居的典故,“忙回避”三字刻画出他对世俗的疏离。“固知势利心,岂识高贤意?”以反问语气点出世俗人只懂追名逐利,根本无法理解高贤的避世之意。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强调既然世俗与高贤格格不入,不如效仿接舆,找个安稳处闲居。第五支“到头那知谁是谁,倏忽人间世”感慨人生的无常。“倏忽”一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世间万物变化不定,最终连“谁是谁”都难以分辨。“百年有限身,三寸元阳气”,以“百年”形容人生短暂,“三寸元阳气”指代生命的脆弱,从时间与生命的角度强化人生的局限性。最后“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劝人认清人生短促,不必执着于俗世纷争。第六支“秀才饱学一肚皮,要占登科记”描绘读书人苦读求功名的状态,“要占”二字写出他们对科举及第的迫切渴望。“假饶七步才,未到三公位”,即便有曹植七步成诗般的才华,也未必能达到三公那样的高位,“假饶”一词带出对科举之路不确定性的感慨。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劝诫读书人不必执着于功名,不如早日归隐。第七支“古今尽成闲是非,翻覆兴和废”概括历史变迁的规律:古往今来的纷争最终都成了无关紧要的“闲是非”,王朝有兴盛也有覆灭,变化无常。“休夸韩信功,谩说陈平智”,“休夸”“谩说”二词否定对韩信、陈平功勋与智谋的炫耀,暗示即便功高智绝,也难逃历史翻覆的命运。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从历史兴衰的角度劝人看淡功名利禄。第八支“凤凰燕雀一处飞,玉石俱同类”以比喻写世俗的混乱,高贵的凤凰与普通的燕雀混在一起飞,珍贵的玉石与普通石头被视为同类。“分甚高共低,辨甚真和伪?”两个反问句,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中,高低、真伪已难以分辨。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指出既然世俗不分善恶优劣,不如远离纷争,寻求闲适。第九支“道人淡然心似灰,酒色俱无意”描绘道人清心寡欲的状态,“心似灰”“俱无意”突出他们对酒色等世俗享乐的超脱。“绝交鹦鹉杯,退佃鸳鸯被”,“绝交”“退佃”两个动词,具体写出道人断绝世俗享乐的行为,放弃饮酒的鹦鹉杯,退回象征情爱的鸳鸯被。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以道人之例证明,摆脱世俗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安稳闲适。第十支“利名假饶争到底,争得成何济”直接否定对名利的争夺:即便争到最后,又能有什么用处呢?“假饶”一词强化了这种争夺的无意义。“谁为刎颈交,那是安窠计?”反问世间难有生死之交,也难有真正安稳的归宿,进一步否定世俗追求。结尾“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作为全组曲的收束,再次强调放弃名利、归于闲适的主张,与开篇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
下一篇:元·未知作者《【双调】新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