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贫最好":我最喜欢风流倜傥而甘守清贫的人,
# 好:喜爱。,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人。
"村沙富难交":那些愚劣暴戾的豪绅富户难以交往。
# 难交:难以交往,不喜爱。,村沙:愚劣,粗鲁。
"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拾灰泥把旧砖審补砌好,
# 砖窑:砖砌的窑洞,穷人住处。
"开一个教乞儿市学":开办一个教乞儿的学校。
# 教乞儿市学:教穷孩子们读书的村学。
"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头戴一顶半新不旧的乌纱帽,
"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身穿一件半长不短的黄麻布衣,
# 黄麻罩:即粗布麻线做的罩衫。古代平民穿麻衣。
"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系一条快要断的黑色腰带,
# 皂环绦:黑色的丝腰带。
"做一个穷风月训导":当个穷快活的教书先生。
# 训导:旧时的学官名,此处借指教书先生。,穷风月:穷风流,穷开心。风月,清风明月,指潇洒脱俗。
元代散曲家、杂剧作家
钟嗣成(1275?~1345?),元代散曲家、杂剧作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居杭州。累试不第,顺帝时所编著的《录鬼簿》2卷,书中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种,对杂剧作家的籍贯、生平、著述情况,大都有简要的介绍。这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此外,钟嗣成所作杂剧有《章台柳》《钱神论》等七种,均佚。今存散曲数十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讽世之作。刻画了一个头戴旧乌帽、身穿宽大黄麻衣的教书先生形象。用他松垮的腰带和寒酸打扮,戏谑地展现了读书人安贫自得的心态,暗含对势利世道的调侃。
2. 写作手法
对比:“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将“风流贫”与“村沙富”两种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褒贬分明的态度,突显出作者宁愿清贫自守也不愿与粗俗富人为伍的价值取向。诙谐:“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等三句以夸张的口吻描写穷教书先生的寒酸装扮,用戏谑的笔调展现人物形象,使全曲充满幽默讽刺的意味。
3. 分段赏析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这两句开篇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说穷但活得潇洒最好,那些粗俗的有钱人最难打交道。作者用简单直白的话,把两种人生态度放在一起比较,让人一看就明白他的选择。“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这两句写的是穷书生的生活状态。用灰泥补破窑,开个给乞丐上课的学堂,虽然条件简陋,但自有一番志趣。作者没有抱怨贫穷,反而把这种生活写得挺有意思。“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这三句特别生动地描写了教书先生的打扮。帽子半新不旧,衣服长短不合身,腰带都快断了,这些细节把穷书生的寒酸样写得活灵活现。但仔细想想,虽然穷,这人还挺讲究,该有的行头一样不少。“做一个穷风月训导”最后这句算是点题。说要做个教人风月的穷先生,其实是说宁愿穷也要活得有品位。作者用自嘲的口气,把严肃的人生选择说得轻松有趣。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以自嘲笔调抒怀,其精神内核与《一枝花·自叙丑斋》一脉相承,在戏谑中暗含讽世之意。作品生动展现了作者清贫潦倒的生活境况,以及“宁贫而风流,不富而粗俗”的洒脱气度。全篇语言诙谐风趣,对服饰穿戴的描写细致入微,善用衬字保持散曲本色,既通俗质朴又不失艺术韵味。
# 这首曲写一个落魄文人的生活,从表面的自得其乐中透露出他们的辛酸和愤慨。
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洪柏昭等《元明清散曲选》
# 这首《醉太平》描写了一个风流倜傥而甘守清贫的教书先生的形象,再现了他的窘困处境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在穷酸中显出自尊,滑稽中透着可爱。寓庄于谐,酣畅淋漓。钟嗣成自己曾说:“但于学问之余,事务之暇,心机灵变,世法通疏,移宫换羽,搜奇索怪,而以文章为戏玩者,诚绝无而又仅有也。”他是在开辟条崭新的创作途径,往往用喜剧形式来表现令人心酸的悲剧题材,创作个性鲜明。这组曲子可视为他创作思想的具体实践,所奉献给我们的是一组“绝无仅有”的佳作。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下一篇:元·谭处端《望蓬莱·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