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zhī
huā
·
·
yǒng
jiàn

朝代:元作者:施耐庵浏览量:3
xiá
niú
dǒu
hán
dào
shǒu
fēng
yún
zhù
chā
yāo
jiān
dǎn
chū
xiù
guǐ
shén
zhèng
zhí
guī
xiāng
tán
kǒu
shuāng
tūn
shā
shāo
lóng
lín
zhū
guà
sān
chǐ
shàng
fēi
quán
xiǎng
bàn
chuáng
tóu
zhòu
liáng
梁州
梁州
zhōu
jīn
cuò
luò
pán
huā
kòu
guà
líng
lóng
lòu
zhuāng
shù
měi
míng
er
jīn
rén
zhēng
tán
kōng
guǎn
duàn
mǎng
cháng
féng
xián
zèng
kòu
chú
duān
de
quán
shū
zòng
gān
jiāng
wèi
néng
céng
zāo
zhèng
cháo
cái
liè
shì
zhū
yún
néng
huí
tàn
cāng
qióng
xióng
tiān
xiàng
zhuī
péi
bào
chóu
xiá
zhuān
zhū
jià
shì
shù
shí
nián
shì
ǎn
jiā
cáng
xià
rén
hún
shè
rén
xiāng
bàn
zhe
wàn
juàn
shū
jiǔ
biàn
jiāng
wěi
尾声
尾声
shēng
xiào
cháng
xiàng
zūn
qián
zuì
jiě
duō
cóng
xǐng
hòu
shú
wéi
ǎn
wèi
suì
fēng
hóu
jiǔ
dān
yǒu
xiū
wén
yòng
mán
jìng
hào
qīng
shí
dìng
biān

译文

宝剑离鞘时,牛斗二星间仿佛腾起森寒剑气,握在手中,便有风云之势相辅相助,佩在腰间能令奸邪之徒胆战心惊,拔出袖中,连鬼神也为之降服。形制端方正直,尽显浩然之气,檀香木剑柄,虎口处嵌着双玉,如吞月衔光,鲨鱼皮剑鞘,鳞纹如密砌珍珠般璀璨。三尺长剑挂在墙上,如清泉悬空,寒光凛冽,夜半时分,剑鸣如骤雨突至,惊心动魄。【梁州】金色的盘花剑扣错落闪耀,碧玉雕花的装饰玲珑剔透,古今之人,无不为它的美名倾慕。曾在空寂的馆舍中,听人弹剑悲歌求遇,也曾在长途跋涉中,助勇者斩杀拦路巨蟒,遇贤能之士,便慷慨解剑相赠,逢盗贼匪寇,必挺身而出诛除。比起镆铘剑,它更显独特卓异,纵使干将剑,恐怕也难与它比肩。曾追随直言敢谏的烈士朱云,在朝堂上怒斥奸佞,也自觉回避那空叹苍穹的英雄项羽,更不屑追随报私仇的侠客专诸。此剑孤高无价,世所罕有,数十年来,一直为我家珍藏。寒光摄人心魄,精光夺目耀眼,它与万卷图书、一壶浊酒相伴,随我踏遍江湖,漂泊天涯。【尾声】常常笑着在酒尊前舞剑助兴,醉后典剑换酒,醒后又千方赎回,只因为我未能建功封侯,让它长久被辜负。若有一日能文治武功兼施,驱逐蛮夷,平定贼寇,定要在清平之世,为国家安定边疆。

逐句剖析

"离匣牛斗寒":宝剑离鞘时,牛斗二星间仿佛腾起森寒剑气,

# 牛斗:牛斗,指牵牛、北斗二星。《晋书·张华传》载: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邀雷焕一同观看,雷焕认为这是宝剑精气冲天的缘故。后来果然在地下据得龙泉、大阿两把宝剑。

"到手风云助":握在手中,便有风云之势相辅相助,

"插腰奸胆破":佩在腰间能令奸邪之徒胆战心惊,

"出袖鬼神伏":拔出袖中,连鬼神也为之降服。

"正直规模":形制端方正直,尽显浩然之气,

"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檀香木剑柄,虎口处嵌着双玉,如吞月衔光,

"沙鱼鞘龙鳞密砌珠":鲨鱼皮剑鞘,鳞纹如密砌珍珠般璀璨。

"挂三尺壁上飞泉":三尺长剑挂在墙上,如清泉悬空,寒光凛冽,

"响半夜床头骤雨":夜半时分,剑鸣如骤雨突至,惊心动魄。

"【":【梁州

"】":】

"金错落盘花扣挂":金色的盘花剑扣错落闪耀,

"碧玲珑镂玉妆束":碧玉雕花的装饰玲珑剔透,

"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古今之人,无不为它的美名倾慕。

"弹鱼空馆":曾在空寂的馆舍中,听人弹剑悲歌求遇,

"断蟒长途":也曾在长途跋涉中,助勇者斩杀拦路巨蟒,

"逢贤把赠":遇贤能之士,便慷慨解剑相赠,

"遇寇即除":逢盗贼匪寇,必挺身而出诛除。

"比镆铘端的全殊":比起镆铘剑,它更显独特卓异,

"纵干将未必能如":纵使干将剑,恐怕也难与它比肩。

"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曾追随直言敢谏的烈士朱云,在朝堂上怒斥奸佞,

# 朝:朝中谗臣,这里指张禹。

"能回避叹苍穹雄天项羽":也自觉回避那空叹苍穹的英雄项羽,

# 叹苍穹雄天项羽: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突围后只剩下二十八骑。项羽对他们说:我起兵以来,身经七十余战,未曾失败过,现在被困于此,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奋战受伤后,拔剑自而死。

"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更不屑追随报私仇的侠客专诸。

# 报私仇侠客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光想纂位,蓄养侠客专诸,趁喝酒进鱼的机会,以匕首刺死吴王僚。

"价孤":此剑孤高无价,

"世无":世所罕有,

"数十年是俺家藏物":数十年来,一直为我家珍藏。

"吓人魂":寒光摄人心魄,

"射人目":精光夺目耀眼,

"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它与万卷图书、一壶浊酒相伴,

"遍历江湖":随我踏遍江湖,漂泊天涯。

"【":【尾声

"】":】

"笑提常向尊前舞":常常笑着在酒尊前舞剑助兴,

"醉解多从醒后赎":醉后典剑换酒,醒后又千方赎回,

"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只因为我未能建功封侯,让它长久被辜负。

"有一日修文用武":若有一日能文治武功兼施,

"驱蛮静虏":驱逐蛮夷,平定贼寇,

"好与清时定边土":定要在清平之世,为国家安定边疆。

#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吕·一枝花·咏剑离匣牛》是元代散曲家施惠创作的散曲作品。此曲开篇以“离匣牛斗寒”等句极写剑的威慑之力与不凡气势,通过“香檀把”“沙鱼鞘”等细节刻画剑的精致外形,以“壁上飞泉”“床头骤雨”的比喻展现其动态神韵;梁州一曲援引“弹鱼”“断蟒”等典故,并列朱云、项羽、专诸等历史人物,既述剑的传奇经历,又赞其超越镆铘、干将的卓越品质,结句“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更赋予剑文人侠客的精神特质;尾声则借“笑提常向尊前舞”的场景,抒发“未遂封侯”的感慨,以“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彰显剑所象征的报国之志。全曲融豪迈气势与细腻刻画于一体,既具武侠传奇的奇崛想象,又含文人情怀的深沉寄托,通过对剑的全方位咏叹,塑造了正义、刚健且兼具济世理想的剑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肇端,别号耐庵,兴化(今江苏式华县)人。曾于元末动乱中迁居浙江,乱平后又回归故里,拒绝张士诚之聘。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书风格独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吕·一枝花·咏剑离匣牛》是元代散曲家施惠创作的散曲作品。施惠是元代生存于南方的文人,在元人统治的等级秩序中,其所属的南人阶层政治地位最为低下。在元朝的统治环境下,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因政治地位低微、仕途不顺,难以在国家安定之际施展抱负,所以只能借咏剑来抒发内心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咏物题材的散曲。描绘了一柄外形华美、神异非凡的宝剑,援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等典故铺叙其传奇经历,彰显其超越名剑的卓越品质;尾声由物及人,借剑主人“遍历江湖”的落魄与“驱蛮静虏”的壮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却心系家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抱负,实现了咏物与抒情的统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曲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如“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化用《晋书・张华传》“牛斗之间紫气冲霄”的典故。传说晋代张华见牛宿、斗宿间有紫气缭绕,与雷焕共掘丰城地下,得龙泉、太阿双剑,剑出土后紫气遂消。以“牛斗寒”三字,既点明宝剑出鞘时寒气逼人、精光冲天的神异姿态,又赋予其“通灵宝物”的历史厚重感,暗示此剑非比寻常,暗合“稀世之珍”的定位。借典故中“宝剑待识”的隐喻,为后文“怀才不遇”的情感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这首套曲以“剑”为描述对象,刻画了一把外表华美、神采奕奕的宝剑,极尽铺排夸张之技巧,读之令人酣畅淋漓、大为称快。一枝花:先写宝剑出鞘时的英气逼人,如离匣牛斗般寒冷,典出《晋书·张华传》。据说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邀雷焕一同观看,雷焕认为这是宝剑精气冲天的缘故,后来果然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把宝剑。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宝剑华丽的外表:香檀木做的剑把、虎口两边镶着玉,鲨鱼皮做的剑鞘、皮面上好像密嵌着珍珠一样,剑挂在壁上如清泉般明亮。作者用三个排比把剑的华丽外观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梁州:则继续抒写剑的历史与名目,在这里作者借用了四个典故:“弹鱼空馆”是指战国时齐人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因不满于他所得到的待遇,曾弹起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断蟒长途”传说刘邦做亭长时,送犯人到骊山,晚上喝醉了酒经过大泽,有大蛇拦路,刘邦上前拔剑将蛇斩为两段,路即通达;“逢贤把赠”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路过徐国,徐君喜欢他的剑但未说出口,季札心里明白,决定回来时赠给他,后来回到徐国,徐君已死,季札就解下宝剑挂在他墓前的树上;“镆铘”即莫邪,干将、莫邪是古代的宝剑,相传为战国时吴人干将、莫邪夫妻所铸。该支曲前半部分大量用典,表明剑的历史悠久且功勋卓著。然而作者并非只为写剑而写剑,施惠的目的在于借“剑”写“俺”。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张禹、项羽典故的使用,导出宝剑持有者,说其“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作品由写物自然转移到写人。尾声:则近乎全部写人,表现了持剑者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未能封侯,只能待国家吏治清明之际报效国家。套曲完全跳出写剑的咏物题材,成为借物抒情的散曲典范,立意深远博大。这首套曲艺术技巧上最大特点是用典和反跌。前者不必多说,而反跌是指作者越发大肆渲染宝剑的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就越发突出持剑者的郁郁不得志却又胸怀伟大志向,想必这才是作者希望真正表达的主题,读之令人不得不钦佩。这首套曲堪称咏物佳作。从结构上看,套曲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支曲组成,分别渲染剑的外部形象和身世来历的不凡,既着力刻画了它华丽的外表、奕奕的风采,又铺叙了它离奇曲折的经历,从而使一把神异不凡的宝剑凸现在读者面前,紧扣了咏物的主题。第二部分即尾声,只有短短几句,但在全套曲的结构上却是一个转折,由写剑到写剑的主人——“俺”。剑的主人对携剑游江湖、解剑买一醉的生活感到后悔,希望能凭借宝剑之力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在这种描写对象转移的同时,作品的抒情成分在增加,咏物成分相应地减少了。但是,激发起剑主人立功愿望的,正是为了不辜负这一神剑:“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从这一点来看,这尾声仍是前两曲对剑的吟咏赞叹的继续,没有离题。相反,把前两曲在咏剑过程中流露的赞美之情、珍惜之态,提到了爱国的高度,达到了咏物与抒情的统一。因此,尾声不仅完成了外物内感交融的完整结构,而且展示了主题内涵的深度,使此曲不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沉强烈的感情和慷慨豪迈的气概,曲折地显示出作者久郁心中的远大抱负。尾声是全曲的“眼”,是中心。

4. 作品点评

此套曲层次脉络清晰分明,叙事咏怀次序井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英豪之气,读来咄咄逼人。其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巧妙用典与铺排手法的融合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双调】折桂个》

下一篇:元·未知作者《【双调】庆宣和_太华峰高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