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匣牛斗寒":宝剑离鞘时,牛斗二星间仿佛腾起森寒剑气,
# 牛斗:牛斗,指牵牛、北斗二星。《晋书·张华传》载: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邀雷焕一同观看,雷焕认为这是宝剑精气冲天的缘故。后来果然在地下据得龙泉、大阿两把宝剑。
"到手风云助":握在手中,便有风云之势相辅相助,
"插腰奸胆破":佩在腰间能令奸邪之徒胆战心惊,
"出袖鬼神伏":拔出袖中,连鬼神也为之降服。
"正直规模":形制端方正直,尽显浩然之气,
"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檀香木剑柄,虎口处嵌着双玉,如吞月衔光,
"沙鱼鞘龙鳞密砌珠":鲨鱼皮剑鞘,鳞纹如密砌珍珠般璀璨。
"挂三尺壁上飞泉":三尺长剑挂在墙上,如清泉悬空,寒光凛冽,
"响半夜床头骤雨":夜半时分,剑鸣如骤雨突至,惊心动魄。
"【":【梁州
"】":】
"金错落盘花扣挂":金色的盘花剑扣错落闪耀,
"碧玲珑镂玉妆束":碧玉雕花的装饰玲珑剔透,
"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古今之人,无不为它的美名倾慕。
"弹鱼空馆":曾在空寂的馆舍中,听人弹剑悲歌求遇,
"断蟒长途":也曾在长途跋涉中,助勇者斩杀拦路巨蟒,
"逢贤把赠":遇贤能之士,便慷慨解剑相赠,
"遇寇即除":逢盗贼匪寇,必挺身而出诛除。
"比镆铘端的全殊":比起镆铘剑,它更显独特卓异,
"纵干将未必能如":纵使干将剑,恐怕也难与它比肩。
"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曾追随直言敢谏的烈士朱云,在朝堂上怒斥奸佞,
# 朝:朝中谗臣,这里指张禹。
"能回避叹苍穹雄天项羽":也自觉回避那空叹苍穹的英雄项羽,
# 叹苍穹雄天项羽: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突围后只剩下二十八骑。项羽对他们说:我起兵以来,身经七十余战,未曾失败过,现在被困于此,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奋战受伤后,拔剑自而死。
"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更不屑追随报私仇的侠客专诸。
# 报私仇侠客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光想纂位,蓄养侠客专诸,趁喝酒进鱼的机会,以匕首刺死吴王僚。
"价孤":此剑孤高无价,
"世无":世所罕有,
"数十年是俺家藏物":数十年来,一直为我家珍藏。
"吓人魂":寒光摄人心魄,
"射人目":精光夺目耀眼,
"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它与万卷图书、一壶浊酒相伴,
"遍历江湖":随我踏遍江湖,漂泊天涯。
"【":【尾声
"】":】
"笑提常向尊前舞":常常笑着在酒尊前舞剑助兴,
"醉解多从醒后赎":醉后典剑换酒,醒后又千方赎回,
"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只因为我未能建功封侯,让它长久被辜负。
"有一日修文用武":若有一日能文治武功兼施,
"驱蛮静虏":驱逐蛮夷,平定贼寇,
"好与清时定边土":定要在清平之世,为国家安定边疆。
#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肇端,别号耐庵,兴化(今江苏式华县)人。曾于元末动乱中迁居浙江,乱平后又回归故里,拒绝张士诚之聘。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书风格独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咏物题材的散曲。描绘了一柄外形华美、神异非凡的宝剑,援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等典故铺叙其传奇经历,彰显其超越名剑的卓越品质;尾声由物及人,借剑主人“遍历江湖”的落魄与“驱蛮静虏”的壮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却心系家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抱负,实现了咏物与抒情的统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曲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如“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化用《晋书・张华传》“牛斗之间紫气冲霄”的典故。传说晋代张华见牛宿、斗宿间有紫气缭绕,与雷焕共掘丰城地下,得龙泉、太阿双剑,剑出土后紫气遂消。以“牛斗寒”三字,既点明宝剑出鞘时寒气逼人、精光冲天的神异姿态,又赋予其“通灵宝物”的历史厚重感,暗示此剑非比寻常,暗合“稀世之珍”的定位。借典故中“宝剑待识”的隐喻,为后文“怀才不遇”的情感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这首套曲以“剑”为描述对象,刻画了一把外表华美、神采奕奕的宝剑,极尽铺排夸张之技巧,读之令人酣畅淋漓、大为称快。一枝花:先写宝剑出鞘时的英气逼人,如离匣牛斗般寒冷,典出《晋书·张华传》。据说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邀雷焕一同观看,雷焕认为这是宝剑精气冲天的缘故,后来果然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把宝剑。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宝剑华丽的外表:香檀木做的剑把、虎口两边镶着玉,鲨鱼皮做的剑鞘、皮面上好像密嵌着珍珠一样,剑挂在壁上如清泉般明亮。作者用三个排比把剑的华丽外观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梁州:则继续抒写剑的历史与名目,在这里作者借用了四个典故:“弹鱼空馆”是指战国时齐人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因不满于他所得到的待遇,曾弹起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断蟒长途”传说刘邦做亭长时,送犯人到骊山,晚上喝醉了酒经过大泽,有大蛇拦路,刘邦上前拔剑将蛇斩为两段,路即通达;“逢贤把赠”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路过徐国,徐君喜欢他的剑但未说出口,季札心里明白,决定回来时赠给他,后来回到徐国,徐君已死,季札就解下宝剑挂在他墓前的树上;“镆铘”即莫邪,干将、莫邪是古代的宝剑,相传为战国时吴人干将、莫邪夫妻所铸。该支曲前半部分大量用典,表明剑的历史悠久且功勋卓著。然而作者并非只为写剑而写剑,施惠的目的在于借“剑”写“俺”。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张禹、项羽典故的使用,导出宝剑持有者,说其“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作品由写物自然转移到写人。尾声:则近乎全部写人,表现了持剑者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未能封侯,只能待国家吏治清明之际报效国家。套曲完全跳出写剑的咏物题材,成为借物抒情的散曲典范,立意深远博大。这首套曲艺术技巧上最大特点是用典和反跌。前者不必多说,而反跌是指作者越发大肆渲染宝剑的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就越发突出持剑者的郁郁不得志却又胸怀伟大志向,想必这才是作者希望真正表达的主题,读之令人不得不钦佩。这首套曲堪称咏物佳作。从结构上看,套曲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支曲组成,分别渲染剑的外部形象和身世来历的不凡,既着力刻画了它华丽的外表、奕奕的风采,又铺叙了它离奇曲折的经历,从而使一把神异不凡的宝剑凸现在读者面前,紧扣了咏物的主题。第二部分即尾声,只有短短几句,但在全套曲的结构上却是一个转折,由写剑到写剑的主人——“俺”。剑的主人对携剑游江湖、解剑买一醉的生活感到后悔,希望能凭借宝剑之力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在这种描写对象转移的同时,作品的抒情成分在增加,咏物成分相应地减少了。但是,激发起剑主人立功愿望的,正是为了不辜负这一神剑:“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从这一点来看,这尾声仍是前两曲对剑的吟咏赞叹的继续,没有离题。相反,把前两曲在咏剑过程中流露的赞美之情、珍惜之态,提到了爱国的高度,达到了咏物与抒情的统一。因此,尾声不仅完成了外物内感交融的完整结构,而且展示了主题内涵的深度,使此曲不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沉强烈的感情和慷慨豪迈的气概,曲折地显示出作者久郁心中的远大抱负。尾声是全曲的“眼”,是中心。
4. 作品点评
此套曲层次脉络清晰分明,叙事咏怀次序井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英豪之气,读来咄咄逼人。其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巧妙用典与铺排手法的融合运用。
上一篇:元·张可久《【双调】折桂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