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bié
jiā
shān
yīn
xìn
yǎo

朝代:明作者:施耐庵浏览量:3
bié
jiā
shān
yīn
xìn
yǎo
bǎi
zhǒng
xiāng
cháng
duàn
shí
liǎo
yàn
lái
huā
yòu
lǎo
chūn
shòu
yāo
ér
xiǎo
xìng
láng
jūn
dào
xiǎng
dāng
chū
yào
xiāng
féng
hǎo
hǎo
mèng
chéng
hái
yòu
jiào
绿
chuāng
dàn
jué
yīng
xiǎo

译文

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让我肝肠寸断何时才能结束。燕子没有归来、花儿又凋零,整个春天我消瘦得腰肢纤细。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还不如不要相逢才好。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绿纱窗外只听得黄莺在黎明啼叫。

逐句剖析

"一别家山音信杳":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

# 音信杳:音信无踪。杳:消失,不见踪影。,别:离别。

"百种相思":千百种相思,

"肠断何时了":让我肝肠寸断何时才能结束。

"燕子不来花又老":燕子没有归来、花儿又凋零,

"一春瘦的腰儿小":整个春天我消瘦得腰肢纤细。

"薄幸郎君何日到":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

# 薄幸:薄情、负心。杜牧《遣怀》诗:“十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想自当初":回想起当初,

"莫要相逢好":还不如不要相逢才好。

# 莫要:不要。

"好梦欲成还又觉":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

# 觉:睡醒。

"绿窗但觉莺啼晓":绿纱窗外只听得黄莺在黎明啼叫。

# 绿窗:绿纱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是明代施耐庵所作的一首词,见于《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由燕青为宋徽宗演唱。上片写离乡女子春日相思的憔悴与音信断绝的孤苦,下片述负心郎君带来的悔恨,结句以莺啼破晓的清晨景象作结。通过春日景物与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闺中女子思念与哀怨交织的复杂心绪。全词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在小说情节中起到抒发人物情感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肇端,别号耐庵,兴化(今江苏式华县)人。曾于元末动乱中迁居浙江,乱平后又回归故里,拒绝张士诚之聘。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书风格独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出自《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以梁山好汉反抗压迫、水泊梁山壮大、接受宋朝招安,以及招安后为朝廷征战直至消亡的宏大叙事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讴歌了英雄们的抗争精神和社会理想,同时也剖析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水浒传》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典范。作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文章回小说之一,其流传广泛,深入人心,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中具有史诗特质的杰作,更对东亚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女子与情郎分别后音信全无的苦闷,通过燕子未归、春花凋零等春日景象,衬托出她日渐消瘦的相思之苦,道尽了闺中女子爱而不得的哀怨心绪。

2. 分段赏析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开头三句直抒胸臆,写女子离家后音信全无的愁苦。“一别家山”点明远离家乡的处境,“音信杳”突出与亲友断绝联系的孤寂,“百种相思”形容相思之情的复杂繁多,“肠断何时了”则用直白的语言倾诉思念带来的痛苦,仿佛没有尽头,将女子内心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这两句通过景物和体态变化烘托愁绪。“燕子不来”既写出春天的寂静,也暗含盼归人而不得的失落;“花又老”以花朵凋零比喻时光流逝,加重伤春之情。“一春瘦的腰儿小”则从外在身形变化切入,一个春天过去,因相思煎熬而腰围瘦减,具体形象地体现出思念对身心的摧残,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下片转向对负心人的埋怨与悔恨。“薄幸郎君何日到”直接责问薄情郎何时归来,语气中既有期待又有怨恨;“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则是后悔当初相识相爱,充满无奈与悔恨,仿佛在痛苦中看透感情的虚幻,将女子被抛弃后的绝望与清醒交织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真实。“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结尾两句以景语收束,含蓄蕴藉。“好梦欲成还又觉”写女子在梦中即将与心上人相聚,却突然惊醒,好梦破碎,只剩现实的冰冷;“绿窗但觉莺啼晓”则写清晨醒来,窗外黄莺啼叫,本应充满生机的景象,在她听来却格外刺耳,更显孤寂。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将女子的失落与怅惘延伸到无尽的晨光中,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基《浣溪沙·上巳》

下一篇:明·沈明臣《采莲童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