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chí
zhōu
jiǔ
fēng
lóu
zhā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bǎi
gǎn
zhōng
lái
yóu
jiǎo
shēng
yáng
lóu
shān
zhōng
jìn
fāng
cǎo
nián
hèn
xiū
jié
zài
yǎn
qián
cháng
jiàn
dào
fēi
shēn
wài
gèng
qiú
shuí
rén
zhāng
gōng
qiān
shǒu
shī
qīng
wàn
hóu

译文

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忽然角声孤单单地在夕阳下的楼上响起。分别后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看着这些夹道的芳草,离恨又哪一年能停止住呢?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逐句剖析

"百感中来不自由":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

# 中:一作衷,指内心。,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角声孤起夕阳楼":忽然角声孤单单地在夕阳下的楼上响起。

"碧山终日思无尽":分别后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

"芳草何年恨即休":看着这些夹道的芳草,离恨又哪一年能停止住呢?

# 即:一作“始”。,芳草:象征贤者。

"睫在眼前长不见":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

# 睫在眼前长不见: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长,一作“犹”。

"道非身外更何求":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 更:一作欲。

"谁人得似张公子":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

# 张公子:指张祜。,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千首诗轻万户侯":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 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巧妙且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慰勉与敬重,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进而抒发了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又富有哲理。首联直抒胸臆,借角声营造凄凉氛围;颔联借景抒情,表达思念与感慨;颈联以议论批判世态不公,思考自身追求;尾联高度赞扬张祜才华,推崇中饱含惋惜。充分展现出杜牧诗作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由唐代诗人杜牧创作,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至六年(846年)他担任池州刺史期间。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一同参加贡举,白居易出题让二人决赛,结果张祜位列徐凝之后,张祜深感耻辱,“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听闻此事,颇为愤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前往池州看望杜牧,二人遍游池州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情深厚。此诗便是在张祜此次拜访离别之后,杜牧为抒发对张祜遭遇的不平,以及二人深厚情谊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怀人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极为巧妙且极具力度地将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情绪、对张祜的深切同情、真诚慰勉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诗人还借由诗篇抒发了对当下世风日渐衰败的深深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倒装:“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首联采用先果后因的倒装结构,带来突兀而震撼的艺术效果。“角声”一句笔力遒劲且意境新奇,是引发诸多感慨的“导火索”。“孤起”二字,精警不凡,远超同时代的诗作。同样是斜阳下的画角之声,经此点缀,作品格调顿显独特,仿佛有一种旷远寂寥、凄清呜咽的情绪,缓缓从字里行间流淌而出。其实,角声本无孤独之感,是诗人孤寂的心境为其赋予了这样的情感色彩。重游旧地,独自倚栏,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欢乐情景自然浮现于脑海,相比之下,此刻独自游览的氛围愈发显得凄凉黯淡。颔联紧承首联,抒发离别之情。对面的青山,曾是与友人携手同游的地方;夹道的芳草,仿佛陪伴着友人渐行渐远。翠绿的山峰依旧,却徒增对知己的思念;芳草连绵直至天际,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离别之情本是无形的,诗人将其寄托于路途遥远、青山芳草的景物之中,使其变得具体可感,显得情意深厚绵长。诗人巧妙运用这些具有多重内涵的词语,暗示读者,激发丰富联想,情思灵动,婉转含情。颈联思路与笔法皆变,从抒发内心的怀念,转为对友人的安慰。“目不见睫”,暗喻人缺乏识人之明,这是对白居易的委婉批评。“道非身外”,则是称赞张祜诗歌造诣极高,认为其自身就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之道,无需向外寻求。这看似是富有哲理的话语,实则是为了慰藉这位自感身世沦落的诗友。至此,诗歌的境界焕然一新,格调也截然不同,足见诗人笔法灵活多变。尾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谁人得似”意即无人能及,对张祜的推崇已达极致。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进一步补充“谁人得似”的内涵,诗歌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眼中,张祜将诗歌创作看得比功名利禄更为重要,其清高豁达的品性无人能及。

4. 作品点评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全篇皆情语,其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悠长,情韵宛如倒卷帘栊,一股如虹的豪迈意气贯穿始终,化去悲伤之态,尽显酣畅淋漓。这种回环跌宕的艺术感染力极为惊人。诗中巧妙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藉与敬重,情感含蓄婉转,却又激情澎湃。复杂的情感在诗中交织,既有细腻入微的笔触、绵远悠长的情思,也有感同身受的愤懑、富含哲理的思考,更有名士特有的洒脱与豪放。诗作风骨硬朗,变化丰富,无论是喜怒哀乐,都尽显杜牧的个人风格。从这首诗中,便能大致领略到杜牧诗作俊逸豪迈、刚健峭拔且深于感慨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 天地不坏,此恨长存(“芳草何年”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小杜守秋浦,与祜为诗友,酷爱祜《宫词》,赠诗曰:“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又寄诗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入手劈将有感于中“不自由”作起,真有一段登高塑远、触景兴怀、情不自己之况。楼曰“夕阳”,声曰“孤起”,则所感愈不堪言矣。三四皆写“不自由”也……后四句皆写寄张祜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信腕信口,皆成律度”,亦终无是理也。即如石公所称:“古有以平而佳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虽传,正传其丑耳,如西施与嫫姆并传,遂谓嫫姆句两施并美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月下独酌(其四)》

下一篇:唐·何希尧《海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