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中来不自由":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
# 中:一作衷,指内心。,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角声孤起夕阳楼":忽然角声孤单单地在夕阳下的楼上响起。
"碧山终日思无尽":分别后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
"芳草何年恨即休":看着这些夹道的芳草,离恨又哪一年能停止住呢?
# 即:一作“始”。,芳草:象征贤者。
"睫在眼前长不见":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
# 睫在眼前长不见: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长,一作“犹”。
"道非身外更何求":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 更:一作欲。
"谁人得似张公子":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
# 张公子:指张祜。,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千首诗轻万户侯":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 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怀人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极为巧妙且极具力度地将自己对白居易的不满情绪、对张祜的深切同情、真诚慰勉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诗人还借由诗篇抒发了对当下世风日渐衰败的深深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倒装:“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首联采用先果后因的倒装结构,带来突兀而震撼的艺术效果。“角声”一句笔力遒劲且意境新奇,是引发诸多感慨的“导火索”。“孤起”二字,精警不凡,远超同时代的诗作。同样是斜阳下的画角之声,经此点缀,作品格调顿显独特,仿佛有一种旷远寂寥、凄清呜咽的情绪,缓缓从字里行间流淌而出。其实,角声本无孤独之感,是诗人孤寂的心境为其赋予了这样的情感色彩。重游旧地,独自倚栏,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欢乐情景自然浮现于脑海,相比之下,此刻独自游览的氛围愈发显得凄凉黯淡。颔联紧承首联,抒发离别之情。对面的青山,曾是与友人携手同游的地方;夹道的芳草,仿佛陪伴着友人渐行渐远。翠绿的山峰依旧,却徒增对知己的思念;芳草连绵直至天际,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离别之情本是无形的,诗人将其寄托于路途遥远、青山芳草的景物之中,使其变得具体可感,显得情意深厚绵长。诗人巧妙运用这些具有多重内涵的词语,暗示读者,激发丰富联想,情思灵动,婉转含情。颈联思路与笔法皆变,从抒发内心的怀念,转为对友人的安慰。“目不见睫”,暗喻人缺乏识人之明,这是对白居易的委婉批评。“道非身外”,则是称赞张祜诗歌造诣极高,认为其自身就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之道,无需向外寻求。这看似是富有哲理的话语,实则是为了慰藉这位自感身世沦落的诗友。至此,诗歌的境界焕然一新,格调也截然不同,足见诗人笔法灵活多变。尾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谁人得似”意即无人能及,对张祜的推崇已达极致。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进一步补充“谁人得似”的内涵,诗歌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眼中,张祜将诗歌创作看得比功名利禄更为重要,其清高豁达的品性无人能及。
4. 作品点评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全篇皆情语,其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悠长,情韵宛如倒卷帘栊,一股如虹的豪迈意气贯穿始终,化去悲伤之态,尽显酣畅淋漓。这种回环跌宕的艺术感染力极为惊人。诗中巧妙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藉与敬重,情感含蓄婉转,却又激情澎湃。复杂的情感在诗中交织,既有细腻入微的笔触、绵远悠长的情思,也有感同身受的愤懑、富含哲理的思考,更有名士特有的洒脱与豪放。诗作风骨硬朗,变化丰富,无论是喜怒哀乐,都尽显杜牧的个人风格。从这首诗中,便能大致领略到杜牧诗作俊逸豪迈、刚健峭拔且深于感慨的独特风貌。
# 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 天地不坏,此恨长存(“芳草何年”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小杜守秋浦,与祜为诗友,酷爱祜《宫词》,赠诗曰:“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又寄诗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入手劈将有感于中“不自由”作起,真有一段登高塑远、触景兴怀、情不自己之况。楼曰“夕阳”,声曰“孤起”,则所感愈不堪言矣。三四皆写“不自由”也……后四句皆写寄张祜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信腕信口,皆成律度”,亦终无是理也。即如石公所称:“古有以平而佳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虽传,正传其丑耳,如西施与嫫姆并传,遂谓嫫姆句两施并美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上一篇:唐·李白《月下独酌(其四)》
下一篇:唐·何希尧《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