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g
dōng
yuán
·
·
wàng
yōu
cǎo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wàng
yōu
cǎo
hán
xiào
huā
quàn
jūn
wén
zǎo
guān
guà
néng
yán
jiǎ
liáng
móu
háo
zhāng
huá
qiān
shì
fēi
xīn
qiáo
huà

译文

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资料。

逐句剖析

"忘忧草":看看忘忧草,

# 忘忧草:即萱草,俗名金针菜,花可食,食后如酒醉,故有忘忧之名。

"含笑花":想想含笑花,

# 含笑花:属木兰科,花如兰,开时常不满,若含笑焉,故名。

"劝君闻早冠宜挂":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

# 冠宜挂:“宜挂冠”的倒装,即宜辞官。,闻早:趁早。

"那里也能言陆贾":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

# 能言陆贾:陆贾是汉高祖谋臣,以能言善辩知名。,那里也:犹言哪里去了,如今安在。

"那里也良谋子牙":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

# 良谋子牙:姜太公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又帮助周武王谋划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

# 豪气张华: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曾劝谏晋武帝伐吴,灭吴后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虽为文人而有武略,故称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

"一夕渔樵话":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资料。

# 渔樵话:渔人樵夫所说的闲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庆东原·忘忧草》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小令,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叹世之作。全曲以忘忧草和含笑花起兴,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功名人物与渔樵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曲中首先描绘了忘忧草和含笑花的特性,以此象征超脱尘世的心境。接着连续使用“那里也”的反问句式,历数历史上的功名人物如能言善辩的陆贾、足智多谋的姜子牙、才华横溢的张华等,暗示他们的功名伟业终究难逃历史的淘洗。最后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作结,表明千百年来的是非功过,在渔父樵夫眼中不过是一夕闲谈而已。此曲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运用反问和对比手法,将历史人物的辉煌与渔樵生活的恬淡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劝人超脱功名、归隐自然的说服力。全曲格调高远,意境深远,既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诞生于白朴历经家国离乱后的晚年时期。作者幼年适逢金元易代战火,目睹汴京陷落时“百姓流离,千里萧条”(《金史·哀宗纪》),家族流徙中原的创伤记忆深刻影响其人生选择。成年后虽以诗文名世,却始终与仕途保持距离,科举制度长期废止导致文人晋升通道受阻,加之白朴之父白华曾任金朝官员的经历,更使其对官场持疏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中的小令作品,也是一首叹世隐逸诗。作品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归隐田园的理想图景,借典故深化劝世主题,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是元代文人叹世题材中兼具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2. 写作手法

用典:“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以一个鼎足对,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及三个历史人物:善辩的陆贾、多谋的子牙、充满豪气的张华。这是为了表明人才无用武之地,不如早日归隐。“劝君闻早冠宜挂”承前启后,将植物意象转化为现实行动指引。“冠宜挂”典出《后汉书·逢萌传》,原指东汉高士逢萌预见王莽篡汉,遂解冠挂东都城门归隐东海。此处化用该典,既保留历史人物的行为范式,又赋予其普适性劝诫意义。起兴:开篇将“忘忧草”与“含笑花”并提,是颇为巧妙的起兴。忘忧草(即萱草),顾名思义含“消愁解闷”之意;含笑花则以其含蓄之态,暗喻沉稳内敛的品格。二者相并,妙处在于——既引人联想到超然物外的自在之境,又似赋予草木以人格,活出超脱的风姿。较之用单一植物表意更显丰富,借两种植物搭建起“自然景象”与“人生道理”的桥梁,为后文劝人归隐的言说,悄然埋下伏笔。排比:“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三句构成鼎足对,属排比之一种。陆贾善辩、子牙多谋、张华豪迈,三者分别代表智辩、谋略与豪气。以排比递进的反问形式,实则消解了“经天纬地之才终能不朽”的认知。三个“那里也”作为衬字,延展了语音,令叹息之情往复回荡,愈发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议论:全曲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对功名价值的思考展开——从“劝君闻早冠宜挂”的直接劝诫,到对陆贾、子牙等历史人物的否定性追问,再到“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对功名终极价值的消解,构成了完整的论述逻辑。作品借助用典作为论证依据(如逢萌挂冠、苏轼渔樵意象),将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散曲多写景抒情的模式,在通俗的语言中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实现了“以论为曲”的独特风格。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忘忧草”“含笑花”双重植物意象并置,构成复合型比兴系统。忘忧草(萱草)作为传统文学中消解忧愁的经典符号,含笑花则因其半开似笑的形态特征,常被赋予含蓄自持的人格象征。二者组合形成语义张力:既暗示摆脱世俗烦忧的理想境界,又通过植物拟人化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生命姿态。这种起兴手法突破单一喻体的局限,构建起“自然物象—人生哲理”的双重映射体系。“劝君闻早冠宜挂”承前启后,将植物意象转化为现实行动指引。“冠宜挂”典出《后汉书·逢萌传》,原指东汉高士逢萌预见王莽篡汉,遂解冠挂东都城门归隐东海。此处化用该典,既保留历史人物的行为范式,又赋予其普适性劝诫意义。动词“挂”的动态呈现,较之传统“带冠”表述更具决绝意味,暗示辞官行为的果断性与不可逆性。这种用典方式实现了历史经验与当下诉求的时空叠合。“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构成工整的鼎足对,形成三重历史反诘。陆贾以辩才著称《史记》,子牙以谋略见载《六韬》,张华以文治闻于《晋书》,三人分别代表智辩、谋略、豪气三类典型才能。作者采用排比递进式发问,实为否定性判断: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终难逃历史虚无的宿命。三个“那里也”作为衬字,在曲律中形成语音延长效果,使叹息之情形成回环复沓之势,较之单次发问更具情感冲击。结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完成价值体系的翻转重构。此处化用苏轼《赤壁赋》“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意象传统,但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历史人物的功过臧否最终沦为市井谈资,所谓“千古是非”不过是渔樵酒后的短暂谈柄。末句实为全曲文眼,既是对前文劝诫的逻辑呼应,也是对功名价值的终极消解。全曲以议论为体,以用典为骨,形成独特的论说风格。在12句的篇幅中,竟密集出现7个历史人物典故,这种“以论为曲”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散曲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范式。语言层面虽保持元曲特有的通俗质地,如“闻早”“那里也”等口语化表达,但内在蕴含着深沉的哲学思辨。表面看似旷达超脱,实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批判,这种外谐内庄的美学特质,正是白朴杂剧创作中“以曲寓史”风格的典型体现。

4. 作品点评

《庆东原·忘忧草》是元代散曲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叹世小令,属双调曲牌。全曲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通过鼎足对排比反问历史人物陆贾、子牙、张华的功业,揭示功名利禄终归虚幻的哲理,进而劝诫友人“闻早冠宜挂”,效仿渔樵归隐。结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将历史兴亡浓缩为市井闲谈,形成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作品以白描手法融合典故与口语,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邃,展现了元代文人面对现实困境时追求精神超脱的典型心态,是叹世题材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曲中此种颓废情调,几于触目皆是,是为元时一般文人对于当代黑暗社会,尤其不平政治之反响。读者谅其心悲其遇可也。

近现代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因百《词曲概说示例》

# 读白朴此曲,不可径以消极视之,“笑”“忘”二字,恰是全篇关窍。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孙周卿《【双调】水仙子 日边》

下一篇:元·吴《渔父 以上二首见大观录卷十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