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祠前湖水深":水仙祠前面的湖水幽深静谧,
"岳王坟上有猿吟":岳王坟上有猿猴在哀婉长鸣。
"湖船女子唱歌去":湖上船只里的女子唱着歌离去,
"月落沧波无处寻":月亮沉落进青绿色的水波中,歌声和身影再也找不到踪迹。
元代画家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以占卜谋生。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能散曲,擅画山水,得赵孟𫖯指授,宗法董源、巨然,兼参李成法。其喜用书法中的草籀之法,笔意简远逸迈,有水墨和浅绛两种面貌,画作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作品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他与吴镇、倪瓒、王蒙是元代山水画代表画家,合称“元四家”,他们都追求疏淡的意趣,讲究笔墨的表现力,注重水墨的运用,对明、清两代的文人山水画有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等。其诗作有如《顾恺之秋江晴嶂图》《苏东坡竹》《荆洪谷楚山秋晚图》等。黄公望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经验,撰著了《写山水诀》。
1. 分段赏析
“水仙祠前湖水深”,开篇点明地点与景物。“水仙祠”是具体的场所,自带一种清雅的氛围;“湖水深”不仅写出湖水的幽深,还透着一丝静谧之感。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水仙祠前的环境,没有过多修饰,却让读者能感受到此处的宁静,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岳王坟上有猿吟”,转向另一处景物,与上句形成空间上的呼应。“岳王坟”关联着历史记忆,自带肃穆之感;“猿吟”则以猿猴的啼叫声打破了环境的寂静,而猿啼常带有哀婉之意,让这处景物除了肃穆,又多了几分苍凉。此句通过“猿吟”这一声音元素,赋予景物情感色彩,与上句的静谧形成对比。“湖船女子唱歌去”,由静态的景物描写转为动态的人物与动作。“湖船女子”是出现的人物,“唱歌去”则写出她乘船离去时歌声相伴的情景,歌声本是轻快的,却因“去”字带着一丝渐行渐远的意味。这一句在之前的清幽、苍凉氛围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与声音,让画面有了生机,同时也为后文的怅然做了铺垫。“月落沧波无处寻”,以景物变化收束全诗,回应前文的人物离去。“月落”点明时间的推移,“沧波”描绘出水波的青苍色,广阔而深邃;“无处寻”则直接写出女子的身影与歌声都已消失在月色与水波中,再难寻觅。这里以“月落”“沧波”的景物,烘托出一种失落与怅惘之情,将之前的各种意象融合在一起,让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余味悠长。
上一篇:元·马钰《黄鹤洞中仙 继重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