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杯不举":停下手中的酒杯不再举起,
"停歌不发":停止了歌声不再吟唱,
"等候银蟾出海":一心等候着月亮从海面升起。
# 银蟾:指月亮。古传说月中有蟾蜍,所以称月为蟾。韩琦诗:“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不知何处片云来":不知道从哪里飘来一片云,
"做许大、":做成了这么大、
# 许:如此,这样。
"通天障碍":通天的阻碍。
"虬髯撚断":把卷曲的胡须都捻断,
# 撚:一作“捻”。,虬髯:卷曲如虬的须髯。虬,传说中龙的一种。
"星眸睁裂":把眼睛都瞪得要裂开,
# 星眸:像星一样明亮的眸子,泛指明亮的眼睛。
"唯恨剑锋不快":只恨手中的剑锋不够锋利。
"一挥截断紫云腰":要是能一挥剑就斩断那紫云的腰肢,
"仔细看、":仔细地观赏、
"嫦娥体态":嫦娥的姿态。
# 嫦娥:此处代指月亮。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词。描绘了作者中秋待月时因浮云遮月而产生的焦灼、愤怒情绪,以及幻想挥剑断云的豪壮之举,通过对赏月过程与心理变化的刻画,展现出作者不可一世的霸主形象和横厉恣肆的胸怀,体现其雄心壮志。
2. 写作手法
白描:“停杯等候”,简洁勾勒作者等待月亮时的动作,直观展现其焦灼心态;“虬髯捻断,星眸睁裂”,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人物愤怒时的神态动作,塑造出霸气形象。化用:“停杯”化用苏轼《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停杯且听琵琶语”及李白《北风行》“停歌罢笑双蛾摧”,将原句宴饮场景中的“停杯”动作,嫁接到待月场景,表现作者待月时的急切。夸张:“虬髯捻断,星眸睁裂”,通过过度夸大捻断胡须、瞪裂眼睛的动作,突出作者因云遮月产生的极度愤怒。直抒胸臆:“唯恨”二字如惊雷破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直陈作者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将因云遮月而受阻的怒意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这种直白的情感迸发,使读者仿若直面人物咄咄逼人的气势,透过文字便能感受到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简单两字,却如神来之笔,勾勒出人物强烈的个性色彩,迅速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让人物不甘屈服、强势霸蛮的形象跃然纸上。以小见大:词借中秋赏月遇云阻隔的日常琐事,将“片云”喻为人生困境。从“停杯等候”的隐忍,到“截断紫云”的豪举,词人将观月不得的烦躁,升华为突破桎梏的渴望,映射出掌控时局的雄心,以细微之事彰显宏大志向。
3. 分段赏析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三句,运用白描手法,直白地描绘出作者停止饮酒、停止歌唱,专注等候月亮升起的场景,生动展现出等待时的焦灼与急迫心态,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两句,点明待月受阻的原因,“片云”形成“通天障碍”,使赏月愿望落空,自然引发作者的愤怒情绪,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情节由等待转为愤怒。“虬髯捻断,星眸睁裂”两句,通过夸张的动作描写,将作者因云遮月而产生的极度愤怒形象地展现出来,“捻断虬髯”“睁裂星眸”两个过激动作,衬托出其心情的起伏不平,塑造出一个怒发冲冠的鲜明形象。“唯恨剑锋不快”一句,直抒胸臆,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愤懑,语气强硬,凸显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当时的激愤情绪。“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两句,作者发挥想象,展现出想要挥剑斩断云层的豪壮之举,尽显英勇豪迈气概,将其气吞山河的雄霸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
4. 作品点评
综观全篇,作者以待月心情的变化为经(从渴望到失望再至愤怒),以时间流动为纬,交织成一幅“霸主待月”的独特图景。通过中秋赏月受阻这一生活小事,巧妙折射出冲破束缚、掌控命运的宏大志向,以小见大的笔法,将个人情绪升华为雄谋大志的载体,字里行间奔涌着锐不可当的霸气。
# 《艺苑雌黄》曰:金主亮待月《鹊桥仙》:“停杯不举”一阕,俚而实豪。
《古今词话·词话下卷》
# 今观《程史》及《艺苑雌黄》所载金主诸词,独具雄鸷之概,非但其武功之足纪也。
清张德瀛《词征》卷六
# 凶威可掬。
宋洪迈《夷坚支志丙》卷四
# 雄快可喜。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
# 金主亮颇知书,阅柳耆卿西湖词,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乃密隐画工于奉使中,写临安山水,复画己像,题“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尝中秋举杯待月不至,赋《鹊桥仙》词,语出崛强,真是咄咄逼人。
清徐釚《词苑丛谈》
# 古今咏月,多咏新月、圆月、云月、残月,而此词却写“待月”,正所谓别具一格。发调的“停杯”与“停歌”,是为“银蟾出海”而蓄势。以下的“不知何处片云来”,凭空将东方的欲出之月遮住,正好像无端掠人之美一般,形成了读者的一个情感波澜。过片承接上阕语气,写词人捻断虬髯,睁裂星眸,力争一睹圆月的风采。但是,那一片云太大了,以至于做成了一个“通天障碍”。于是,词人一一时兴起,直欲凭借手中之剑,“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然而,词写到最终也未见月亮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云中谁寄锦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