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浅鱼争跃":水浅处,鱼儿们争相跃出水面,
"花深鸟竞啼":花丛深处,鸟儿们竞相鸣啭。
# 深:茂盛。
"春光看欲尽":春光正逐渐消退,
# 看:眼看着,有即将之意。
"判却醉如泥":然而我依然沉醉其中,宛如陷入泥泞无法自拔。
# 判却:不顾一切地去做。
唐末大将军、诗人
高骈(821?~887),唐末大将军、诗人。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出身禁军将领世家,一生仕宦显达,历任安南都护、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曾镇压黄巢起义军,但后期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后为部将毕师铎囚杀。高骈能诗善书。其诗多言志抒怀,有豪纵之气,无纤弱僻涩之习。《唐诗纪事》评为“雅有奇藻”。又善书法。《塞上曲二首·二年边戍绝》《风筝》《山亭夏日》等诗为传诵之作。著有《高骈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惜春题材的抒情短诗。诗歌通过对春季物候特征的生动摹写,折射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与审美愉悦。
2. 写作手法
比喻:“判却醉如泥”“如”字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的关联,将抽象的醉意具象化为“泥”的形态,生动刻画出诗人因春光将尽而借酒消愁、甘愿沉醉不醒的心理。泥的“瘫软无力”之态,暗含诗人对春逝的无奈与挽留,强化了情感浓度。
3. 分段赏析
首句:“水浅鱼争跃”此句以池塘浅水为背景,描写作鱼类在有限空间中竞相跳跃的动态场景。“水浅”暗示春池水位下降,暗合暮春物候特征;“争跃”则通过鱼类的活跃姿态,侧面展现春日余韵中的生命张力。诗人选择微观视角捕捉自然细节,既延续了传统诗歌的咏物传统,又为后续时空转换埋下伏笔。第二句:“花深鸟竞啼”此句将观察视角从水面转向陆上,形成空间维度的拓展。“花深”既状写繁花密布的视觉景象,又暗含花期将尽的潜在语义;“竞啼”延续前句动态,通过鸟鸣的此起彼伏强化春日的喧闹特质。两组主谓结构形成工整对仗,通过动物与植物的并置,构建出完整的春日生态系统图景。第三句:“春光看欲尽”此句实现由景入情的转折。“看”字点明观察主体,将前两句的客观摹写转为主观感知;“欲尽”精准把握暮春时序特征,既承认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又透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敏锐感知。时间维度在此获得具象化呈现,形成“观景—感时”的完整抒情链条。尾句:“判却醉如泥”此句收束全篇,展现独特的时空应对方式。“判却”二字凸显决绝态度,将抽象的时间焦虑转化为具象的行为选择;“醉如泥”运用夸张修辞,既暗合前代“醉乡”意象,又突破传统伤春范式。通过主动选择沉醉,诗人完成对春光易逝的审美超越,赋予作品超脱尘俗的哲学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节奏轻快,语言简洁,描绘了生命力的自然景象。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则反映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怀,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