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道士人不识":青溪有位道士无人认识,
"上天下天鹤一只":他宛如一只在天地间自由来去的仙鹤。
# 天:一作地。
"洞门深锁碧窗寒":洞门紧紧锁闭,碧窗透着寒意,
"滴露研朱点周易":用滴落的露水研磨朱砂,专注地在《周易》上圈点批注。
唐末大将军、诗人
高骈(821?~887),唐末大将军、诗人。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出身禁军将领世家,一生仕宦显达,历任安南都护、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曾镇压黄巢起义军,但后期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后为部将毕师铎囚杀。高骈能诗善书。其诗多言志抒怀,有豪纵之气,无纤弱僻涩之习。《唐诗纪事》评为“雅有奇藻”。又善书法。《塞上曲二首·二年边戍绝》《风筝》《山亭夏日》等诗为传诵之作。著有《高骈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修道者隐逸生活的杂歌谣辞体诗歌。诗中描绘了深锁的洞门、寒碧的窗牖等居所景象,借孤鹤意象与道士滴露研朱批注《周易》的细节,营造出清寂幽邃的氛围,展现了修道者远离尘俗的超然心境,以及潜心研读典籍的专注状态。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以“洞门深锁”“碧窗寒”勾勒洞府幽闭清冷的静态画面,又以“滴露研朱”“点周易”的动作细节呈现动态场景,使静谧的修道环境与道士专注的研读行为相互映衬,以动显静,营造出清寂而不失生机的意境。白描:前两句“青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以直白简练的语言勾勒形象:不写道士容貌衣饰,仅以“人不识”暗示其隐者身份;不绘鹤的羽色姿态,只用“上天下天”概括其飞翔轨迹,寥寥数语便将道士与孤鹤的超然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对比:“人不识”的隐者状态与“上天下天”的孤鹤意象形成对比,以鹤的自由翱翔反衬道士远离尘俗的隐逸情怀;“洞门深锁”的封闭环境与“滴露研朱”的灵动动作构成对比,在静态的幽寒氛围中凸显道士研经时的专注,使画面张弛有度。通感:“碧窗寒”一句以视觉写触觉,“碧窗”是眼中所见的色彩,“寒”则是肌肤感知的温度,诗人将视觉形象与触觉感受交融,让读者从窗棂的冷色调中体会到洞府内的清寒寂寥,含蓄传递出修道者的孤寂心境。细节描写:“滴露研朱点周易”以“滴露研朱”这一细致动作,刻画道士专注研读《周易》的情景,具体展现其潜心修行、清雅脱俗的生活状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可感。
3. 分段赏析
“青溪道士人不识”,开篇点明人物是青溪道士,“人不识”三字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让人对这位道士的身份背景充满好奇,也暗示其远离尘世、鲜为人知的隐者形象。“上天下天鹤一只”,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道士比作一只仙鹤,“上天下天”描绘出仙鹤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的姿态,既暗示道士来去无踪、超凡脱俗的特质,又通过仙鹤这一意象,赋予道士仙风道骨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奇幻色彩。“洞门深锁碧窗寒”,转而描写道士的居住环境。“洞门深锁”显示出居所的幽深与封闭,仿佛与世隔绝;“碧窗寒”则从视觉和感觉上描绘出环境的清冷,二者共同烘托出一种孤寂、清幽的氛围,进一步凸显道士远离喧嚣、静心修行的生活状态。“滴露研朱点周易”,聚焦于道士的具体行为。“滴露研朱”是说用露水研磨朱砂,细节描写细腻,体现出一种雅致与宁静;“点周易”则表明道士在研读《周易》,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对学问的专注和对道家经典的研习,反映出其内心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道士形象、环境和行为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神秘、高洁、潜心向道的隐者形象,表达了对这种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 七言仄韵,尤难于五言……高骈云:“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骈为吕用之所绐,至于杀身亡家而不悟,固无足取;然此等辞语,决非尘埃人可道。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周珽曰:飘洒灵脱,此紫烟客也。周启琦曰:真正“天风吹下《步虚声》”。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下一篇:唐·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