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春晴风渐和":林下春光明媚风儿渐渐平和,
"高岩残雪已无多":高山上的残雪已经不多。
# 岩:一作“崖”。
"游丝冉冉花枝静":垂吊在空中的蛛丝冉冉飘动花枝静谧,
# 冉冉:柔软下垂的样子。如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游丝:漂浮在空中的蛛丝。
"青壁迢迢白鸟过":远远的看见白鸟从石板路上面飞过。
# 迢迢:形容遥远。,青壁:此处指雪后光滑的石板路。旧时驿道多为石板辅成。
"忽向山中怀旧侣":忽而在山中怀念起旧时的朋友,
"几从洞口梦烟萝":多少回梦到洞口雾气缭绕的藤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衣服沾满尘土最终要换下呵,
"好与湖边长芰荷":好到湖边采荷花与菱角。
# 荷:荷花。,芰:菱。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此诗看似全篇写景,以细腻笔触勾勒初春景致,实则每一处笔墨都暗藏着诗人内心交织的复杂情愫。待至诗末,一句“客衣尘土终须换”从诗人心底喷薄而出,这声深沉的喟叹,宛如压抑许久的渴望冲破枷锁,将他期盼早日挣脱贬谪苦海、重获自由生活的热切心声,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
2. 分段赏析
首联“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岩残雪已无多”,勾勒出春日晴和、残雪消融的初春之景,以乐景写哀情,暗藏诗人身处异乡、内心苦闷的孤寂之感。颔联“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刻画了游丝飘动、花枝静立、青壁连绵、白鸟飞过的静谧山林之态,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静景中蕴含着其平静外表下波澜起伏的心境。颈联“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由眼前之景引发诗人对山中旧友的强烈怀念,多次梦回那云雾缭绕、长满藤萝的山洞,与旧友相聚,深化了他对过去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落差时的复杂情感。尾联“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则直抒胸臆,“客衣尘土”象征贬谪生活的屈辱疲惫,诗人渴望摆脱,换上洁净之衣,像湖边芰荷般自由自在地生活,展现出他对结束贬谪、回归自由宁静生活的热切期盼。
上一篇:明·袁凯《京师得家书》
下一篇:明·唵囕香公《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