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jīng
yuán

朝代:明作者:李梦阳浏览量:3
zhōng
shān
xīn
zhuāng
zhèng
yàn
shàn
chǎng
chàng
xiàn
wáng
chūn
yuè
jīn
liáng
qiáo
wài
yuè
shuāng

译文

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他们一同表演着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而金梁桥外皓月洁白如霜。

逐句剖析

"中山孺子倚新妆":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

# 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后被赵武灵王所灭。见《史记.赵世家》。

"郑女燕姬独擅场":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

# 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郑。皆春秋战国时国名。燕的辖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郑的辖境在今河南省郑州一带。

"齐唱宪王春乐府":他们一同表演着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

# 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号诚斋,自称全阳子、老狂生、锦窝老人,所作杂剧《曲江池》、《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今俱存。又有《诚斋乐府》行世。是著名的戏曲家,见《明史·诸王传》。

"金梁桥外月如霜":而金梁桥外皓月洁白如霜。

# 金梁桥:汴梁桥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京元夕》是明朝诗人李梦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汴京元宵夜的热闹景象。诗中具体写了中山的年轻人和郑地的燕国女子表演的精彩节目,展现了元宵节月光下多个戏台上杂剧争奇斗艳的场景,生动记录了汴京元宵戏剧演出的热闹场面,让人感受到当时节日的喜庆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天启初追谥景文。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又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十才子”。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为矫“台阁体”之流弊,他标举汉魏盛唐,强调真情,重视格调,肯定“真诗乃在民间”。著有《空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李梦阳在庆阳时追忆汴京旧景所作。诗人祖籍甘肃庆阳,其父李正曾任开封周王府教授,后举家迁居开封,因此开封成为诗人第二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庆民俗诗。描绘了汴京元宵夜男女伶人竞艳登台、齐唱周宪王乐府的热闹场景,金梁桥上月色如霜的清冷意境与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展现明代汴京戏曲艺术的繁荣景象,暗含对盛世风华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欢情,“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先写众人齐唱乐府的热闹,再绘月白如霜的静谧之景,以清冷之景衬元夕欢歌的热烈,营造出既喧闹又空灵的意境,尽显节日之盛与心境之畅。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先写各地伶人登台表演的场景。先说北方的年轻男子,也就是“中山孺子”。这些被选来唱歌的小伙子,本身就长相出众,再换上时髦的新衣裳精心打扮后,模样就更俊朗帅气了。接着写北方的女子,那些“郑女燕姬”,同样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美人,一登场就惊艳全场,美貌无人能比。中山的年轻男子和郑、燕两地的少女都擅长演戏曲,从这点就能看出当时杂剧流传得多么广泛。这开头两句虽说主要是介绍参与演唱的人,但又不是单纯客观的描述。诗里“倚新妆”和“独擅场”其实是相互呼应的,“倚新妆”的“倚”字,“独擅场”的“独”字,都藏着一种相互较量、比拼美丽的意思。这样一来,男女伶人的神态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那种热闹欢快又充满活力的场面也跃然纸上。虽然这时还没写到他们唱歌,但光看这些俊男靓女的模样,就能想象他们的歌声肯定十分动听。而且少年男女都争着扮演周宪王剧中的角色,这也让我们对当时戏剧界的风气有了一定了解。从侧面也能看出,汴京作为古代的大都市,在经历金元时期的战乱破坏后,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重新恢复了生机,又变得繁华起来,当地的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体现出来了。第三句是对前两句内容的延伸拓展,“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整首诗的关键,终于写到了歌唱环节,主要展现男女一起合唱时的情景。不过这句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歌声怎么样,只是说明了唱歌的形式是“齐唱”,唱的是“宪王”的“春乐府”。根据《明史・诸王传》的记载,宪王就是朱有墩,世人称他周宪王。他不仅会写诗作画,还精通音律,是明初影响力很大的散曲、杂剧作家,一共创作了三十一部剧作,总称为《诚斋乐府》,这里演唱的就是其中一种。像周宪王这样地位高、成就又大的人创作的乐府,质量肯定非常高,曲调也十分美妙。用男女合唱的方式来演绎,声音既响亮宏大,又刚柔结合,雄浑之中带着清脆悦耳。“齐唱”这两个字,着重渲染出元宵佳节时大家一起欢庆、共享快乐的氛围,让人感觉舞台上演员在唱,舞台下观众也跟着唱和,场面热闹非凡。这里依旧没有直接描写歌声,但却能让读者仿佛真的听到了歌声一样。到了最后一句,不仅没写歌声,反而把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戏曲表演场地旁边金梁桥外的夜景和天上的月色。“金梁桥”在汴京,站在桥上望去,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清冷的月光像霜一样洒下来,给整个汴京城笼罩上一层朦胧的薄纱,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幽静深邃,别有一番迷人的韵味。“月如霜”营造出的清冷氛围,和前面描绘的热闹欢庆场景看似格格不入,但实际上这一句是诗人的绝妙之笔。就像用淡色的墨来衬托浓重的色彩,让整首诗余韵悠长,意味深远,很有唐人竹枝词的韵味。这时候,男女合唱“春乐府”的歌声,不仅在城里回荡,在月光的映衬下,听起来更加清亮悠扬,仿佛能顺着月光一直飘到月宫里去。这一句,作者用景色来衬托歌声,在描写月色的视觉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听觉上的歌声,这么一衬托,歌声好像变得“看得见”了,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清晰深刻。作者这样巧妙的安排,让这首诗在结尾处更值得细细品味,充满了无穷的韵味和情趣。

4. 作品点评

《汴京元夕》仅四句,重现了汴京元宵夜演完戏曲演员散场、众人齐唱的欢乐场景。语句流畅自然、清丽动人,很有唐竹枝民歌的味道,是诗集中七绝的好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汴城风月,遂不可问,读此作转觉凄然。

明诗人陈子龙《皇明诗选》

# 写汴京元夕的欢乐情景,男倚新妆,女唱乐府,彻宵达旦。乐此不疲。不但保存了汴京的民俗资料,也为宪王乐府的流行汴京,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文学家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 此诗意蕴很丰富,前三旬都是实写,写汴京杂剧演出的场面,末一句独能一笔宕开,专写月色光华,这样既扣紧诗题“元夕”二字,又使前三句的实况描写空灵起来,有了神采。读到这里,诗的境界豁然开朗,一幅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杂剧争妍斗丽的感况顿时浮现在读者眼前了。

当代剧作家、教育学家刘明今《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守仁《瘗旅文》

下一篇: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