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花满枝":溪边的花枝上开满了鲜花,
"百鸟带香飞":百鸟衔着花香在空中纷飞。
"下有一白鹭":溪水下游有一只白鹭伫立,
"日斜翘石矶":夕阳西斜时它翘足站在石矶上。
# 石矶:水边的岩石。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春日溪畔即景题材的五言绝句,借溪边繁花满枝、群鸟带香飞舞的热闹景象,以及白鹭独立石矶、凝望夕阳的静谧画面,写出了春日自然的蓬勃生机与清幽孤寂交织的独特韵味。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两句“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以繁花盛开、群鸟纷飞的景象展现动态之美,“带香飞”更从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渲染热闹氛围,凸显春日生机。后两句“下有一白鹭,日斜翘石矶”,描绘白鹭静立石矶、沐浴夕阳的画面,回归静谧。全诗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在动态的喧闹与静态的孤寂对比中,展现自然的多样风貌,也传递出诗人内心从欢愉到沉静的情感变化。
3. 分段赏析
“溪边花满枝。”诗歌开篇,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如同一幅简笔速写,将最先映入眼帘的溪边景象缓缓展开。“花满枝”这看似简单的三字,运用的是模糊性语言艺术。诗人既未点明究竟是何种花卉在枝头绽放,也未描绘其具体的颜色形态,不执着于细节的刻画,却以一种浑然天成的笔触,逼真地传递出初见繁花时那一瞬间的强烈视觉震撼。这种留白的写法,恰似一幅未上色的水墨画,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人们不禁会联想起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所描绘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茂场景,繁花似锦,层层叠叠,将枝条都压弯了腰。而此处的“花满枝”,虽无细致描绘,却通过一个“满”字,有力地表明此时已不再是初春时节稀稀落落“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景象,而是百花争艳、繁花竞放的盛春时节,万紫千红的春意仿佛要从诗句中倾泻而出。“百鸟带香飞”一句,巧妙地承接上文的花事,将画面从静态转向动态。不知是诗人漫步溪边的脚步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惊起了栖息在花丛中的鸟儿,还是日暮时分鸟儿归巢的习性使然,一时间,一大群鸟儿扑棱棱地展开翅膀飞向天空。鸟儿们在空中穿梭,喧啾啼啭之声此起彼伏,瞬间在空气中交织成一片热闹的乐章。更妙的是“带香”二字,这不仅生动地说明了群鸟原本是栖身于花丛之中,此时振翅高飞才使得花香随着羽翼的扇动弥漫开来;同时,以嗅觉感受进一步补充了花的香气,丰富了诗歌的感官体验。“百鸟”显然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在极力形容鸟儿数量之多,营造出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而“带香飞”则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听觉与嗅觉相互交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能看到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听到悦耳的鸟鸣,又能嗅到空气中飘散的缕缕花香。这两句诗通过选取富有季节特征的“花”和“鸟”这两个意象,全方位地写出了春意的盎然蓬勃,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将这一切给予诗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审美快感生动地传递了出来。“下有一白鹭,日斜翘石矶。”如果说前面两句的描写已经是有声有色、画面鲜明,充满了动态的活力与生机,那么这三、四两句所创造的意境则无疑更加深邃悠远,也更具独特个性。当那群带着花香飞去的鸟儿渐渐远去,溪边重新恢复宁静之后,画面中出现了一只白鹭。它静静地伫立在溪下游的石矶之上,单足翘立,姿态优雅,凝神专注,意态高雅闲远,宛如一尊精美的雕塑,给人一种静谧安详之感。它那雪白的羽毛在夕阳柔和的余晖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其精妙之处远不止于展现白鹭这一美好的形象,也不只是描绘鹭鸟翘立石矶所点缀出的一派天然野趣。诗人通过捕捉并描绘这一静景,以白鹭的孤高清逸之态,巧妙地映射出自己的心境。在经历了百鸟飞花的热闹喧嚣之后,诗人独独将目光聚焦于这只静立的白鹭,这种选择恰恰表现出诗人闲逸淡泊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在大自然的静谧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契合,让自然之景与个人情感在这一瞬间达到了完美的交融,使整首诗在动静交替之间,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与韵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以精妙的画面转换与动静对比,勾勒出层次丰富的春日溪景。诗中动与静的强烈反差,不仅生动呈现了自然世界的多样面貌,更通过动景的喧闹反衬出静景的孤寂,在生机与寂寥的交织中,巧妙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深处的幽微情思,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
下一篇:唐·权德舆《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