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wàng

朝代:明作者:李梦阳浏览量:3
huáng
shuǐ
rào
hàn
gōng
qiáng
shàng
qiū
fēng
yàn
háng
guò
háo
zhuī
jiāng
jūn
tāo
jiàn
shè
tiān
láng
huáng
chén
fēi
wǎn
bái
yuè
héng
kōng
lěng
zhàn
chǎng
wén
dào
shuò
fāng
duō
yǒng
lüè
zhǐ
jīn
shuí
shì
guō
fén
yáng

译文

滚滚黄河水环绕着长安,河上秋风阵阵,几行大雁从空中飞过。戍边的士兵越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船驶在黄尘漫漫的古渡口,水流湍急,士兵们只好扶挽着坐在船中,明月当空,战场格外空寂、悲凉。听说朔方有很多勇敢而有谋略的人,而今天谁会成为像大将郭子仪一样的人。

逐句剖析

"黄河水绕汉宫墙":滚滚黄河水环绕着长安,

# 汉宫墙:实际指明朝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它是明王朝与革达靼部族的界限。一作“汉边墙”。

"河上秋风雁几行":河上秋风阵阵,几行大雁从空中飞过。

"客子过壕追野马":戍边的士兵越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

# 野马:本意是游气或游尘,此处指人马荡起的烟尘。,过壕:指越过护城河。,客子:指离家戍边的士兵。

"将军韬箭射天狼":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 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韬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韬,一作弢。装箭的袋子。

"黄尘古渡迷飞挽":船驶在黄尘漫漫的古渡口,水流湍急,士兵们只好扶挽着坐在船中,

# 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

"白月横空冷战场":明月当空,战场格外空寂、悲凉。

"闻道朔方多勇略":听说朔方有很多勇敢而有谋略的人,

# 朔方:唐代方镇名,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此处泛指西北一带。

"只今谁是郭汾阳":而今天谁会成为像大将郭子仪一样的人。

# 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望》是明代诗人李梦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明代弘治年间,鞑靼频频侵扰,西北边境战事不断,李梦阳出使前线,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首联借助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意象,构成北方边陲独有的景象,意境开阔且略带萧瑟之感。颔联描绘前方将士意气风发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互映衬,烘托出战事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繁忙的准备场景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引人无限遐想。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的期待,情感丰富而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天启初追谥景文。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又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十才子”。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为矫“台阁体”之流弊,他标举汉魏盛唐,强调真情,重视格调,肯定“真诗乃在民间”。著有《空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题目,存在不同版本记载,钱谦益《列朝诗集》记作《出使云中》,汪端《明三十家诗选》记作《出塞》,本次采用邓云霄、潘之恒搜校本《空同集》的命名。历史背景上,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李梦阳任户部主事期间,曾奉旨前往榆林犒军,此诗与七律《榆林城》均创作于此次出塞之行。当时正值明代弘治年间,鞑靼频繁侵扰,西北边境战事不断,李梦阳亲临前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最终创作出这首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紧扣“秋望”,描绘诗人眼中黄河、长城、飞雁等秋景,以及将士备战等场景,营造出凄清肃杀的秋日边塞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化用郭子仪典故,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诗人借此表达对明代无良将的感慨与对边患的担忧。对比:颈联中“黄尘古渡迷飞挽”描绘黄河渡口运输粮草的繁忙景象,与“白月横空冷战场”所呈现的清冷寂静古战场形成鲜明对照,一“迷”一“冷”,将战前的忙碌与战后的沉寂并置,突出战争的紧张氛围与不确定性。烘托:颔联中士卒“追野马”、将军“射天狼”的英姿,借边塞雄浑环境烘托,更显其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正衬:首联“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以雄浑壮阔却又萧瑟的黄河、秋风、雁阵相互映衬,勾勒出苍凉空阔的边塞图景,奠定沉郁基调,以哀景衬哀情;颔联中战士“追野马”的矫健身姿与将军“射天狼”的英武形象相互映衬,展现将士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二者又与首联苍凉的边塞秋景相映衬,以雄浑之景衬豪迈之情,凸显保家卫国的壮志。反衬:以动衬静,颈联“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将黄河渡口运输粮草的繁忙喧嚣与洒满月光的清冷寂静古战场进行对照,以动衬静、以喧衬寂,战前的忙碌与战后的死寂形成反差,烘托出大战将至的紧张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从首联两次对黄河的着墨分析,诗人极有可能立足于黄甫川堡纵目远眺。此地边墙蜿蜒,黄河奔涌,二者相依相伴的壮阔景致,瞬间撞入诗人视野,成为诗作开篇的雄浑底色。紧随其后的秋雁南飞之景,既精准点出深秋时令,更将诗歌意境拓展至辽阔苍茫之境,苍凉之感扑面而来,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壮的情感基调。颔联将笔触聚焦于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追野马”与“射天狼”采用互文与夸张的手法,并非写实,而是以灵动笔触勾勒出战士们跨越壕沟、策马扬鞭,如风驰电掣追逐野马般的矫健身姿;将军们则身披厚重铠甲,弯弓搭箭,眼神如炬,蓄势待发。这一联不仅生动展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更深入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射天狼”——抵御外敌、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充满感染力。颈联视角巧妙转换,上句呈现出诗人将视线从训练场移至黄河渡口的所见所感:飞扬的黄尘中,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往来穿梭,车轮滚滚,船桨翻飞,一派紧张繁忙的备战景象,凸显出战争筹备工作的如火如荼。下句则将时空拉至月夜,皎洁明月高悬天际,清冷月光洒在空旷无人的古战场上,寂静无声,唯有历史的沧桑与战争前夕的凝重弥漫其间。练兵场的热烈、渡口的喧嚣,与此刻古战场的死寂形成强烈反差,“冷”字既描绘出古战场的环境特征,更暗喻着诗人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内心泛起的阵阵寒意与深深忧虑。尾联顺势抒情,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深刻明白,主帅在战争胜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追忆往昔,想到唐代名将郭子仪,其凭借卓越的军事谋略与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反观明代,瓦剌、鞑靼等势力不断侵扰西北与北方边境,榆林等重要军镇频繁遭受威胁。李梦阳此次犒军途中,亲身感受到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他痛心于朝廷用人不善、指挥失策,不愿看到战争持续消耗国力、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因而在《秋望》中反复呼唤如郭子仪般的良将出世,这一声声呐喊,饱含着对战争局势的深切忧虑,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切,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强烈期盼,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秋望》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战云笼罩下的塞上景致,借景抒发对能安边卫国、扭转危局良将的殷切期盼。全诗笔力雄健,情感慷慨悲凉,是李梦阳边塞诗作中的代表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从《秋望》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边地动乱的影子,而且还具体感受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血情怀。

不详中山大学教授陈志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陆师道《秋夜独坐》

下一篇:明·安福郡主《柳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