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余生已白头":七十多岁人生已至暮年头发都白了,
"明明律例许归休":明明按照法律条例是准许退休的。
# 明明律例许归休:明代刑律规定:“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以下,收赎。”(《明史·刑法志-》)年满六十而不到七十岁的也允许子侄替役。杨慎曾据律条请求让他的儿子替役,屡陈于军卫及当道,都被当道者辗转推诿,必令死于戍所而后快,以至年过七十尚不得归乡。明明,明察的意思,是古代歌颂帝王的用语。律例,即刑律的条例。《明史·刑法志-》:“律举大纲,因律起例,因例生例。”
"归休已作巴江叟":本已打算退休后做巴江的老翁,
# 巴江:这里指泸州。嘉靖三十一年(1552)秋至三十七年(1552)冬,杨慎被械送回云南前,曾寓居于此。
"重到翻为滇海囚":再次来到却反而成了滇海的囚犯。
# 滇:指云南。战国时楚使庄蹁定夜郎诸国,至滇池称王,号滇国。汉武帝时,滇王降,以其地置益州郡,后改为永昌郡。明朝在此置永昌府和军卫。
"迁谪本非明主意":被贬谪原本不是圣明君主的意思,
# 明主:圣明的君主,是古人称颂本朝帝王的话。这里指明世宗。这句和王维《被出济州》“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一样,都是表面上为皇帝开脱,实际是在发牢骚。
"网罗巧中细人谋":是被小人精心设计的阴谋所陷害。
# 细人:奸诈的小人。,网罗:罗织罪名。
"故园先陇痴儿女":故乡的祖先坟墓和痴念的儿女啊,
# 故园先陇痴儿女:“故园”二句:李商隐《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地下伤春亦白头”,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命意相同。
"泉下伤心也泪流":即使是九泉之下的我也伤心泪流。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叙述了诗人杨慎晚年因病本可归蜀,却被追回继续拘于滇海的经历,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对归乡不得的憾恨,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无奈伤感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七十生余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以直白的语言交代自己已至古稀,白发苍苍,按律例应能归休,为全诗奠定了悲叹身世的基调,在语言上直白朴素,却蕴含着深沉的无奈。颔联,“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形象地展现出命运的跌宕,从本可归休的设想,到再度成为滇海囚徒的现实,表达出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颈联,“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从内容主题上看,点明遭贬并非帝王本意,而是小人陷害,揭示出自己蒙冤的事实,蕴含着对小人的谴责。尾联,“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从情感主旨出发,借对故园、祖先及儿女的思念,将自己病中孤独、哀伤的情感推向高潮,体现出深沉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