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如霜出塞寒":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
# 出塞:远出边塞。古称远适异国,或出征外夷为出塞。,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胡烽。
"胡烽不断接长安":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隋、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接:接近,直抵。,胡烽: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城头一片西山月":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
#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担马山,四北接星都山。有直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滇池西岸,一称睡佛山。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诸胜和聂耳墓、李公樸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即洞庭西山,古称包山,为太湖中最大岛屿。有缥缈峰、销夏湾、林屋洞诸名胜。
"多少征人马上看":成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明代文学家
李攀龙(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代表作家。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高华矜贵,俊洁响亮,格调、风韵不让唐人;七绝学习中晚唐,大量用典。代表作品有《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归广陵》《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等。著有《沧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塞外羽书纷飞、胡烽连绵的紧张局势,以及戍边将士月夜凝望西山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期许,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边境安危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首句“白羽如霜出塞寒”,以“白羽”点破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象征需如飞鸟般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精妙,既摹写鸟羽洁白之色,又烘托塞外彻骨之寒,更暗含局势如霜般冷峻险峻。短短七字,勾勒出一幅信使怀揣似霜羽书,在塞外寒风中策马疾驰的紧张画面。次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直白展现外族屡屡犯边的严峻态势。长安为国都所在,“接长安”紧承前句“出塞寒”,意味着边塞告急的战报一路飞传至朝廷,军情危急程度无需赘言。这两句选取羽书、胡烽等极具战争色彩的意象,配合短促有力的句式,瞬间将紧张的战争氛围拉满。后两句“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笔锋一转,节奏由急促转为舒缓,内容从战事叙述过渡到情感抒发。月亮作为边塞诗中经典意象,在此处更添韵味。“一片月”不仅烘托出塞外景色壮阔苍凉、朦胧凄清的独特情调,还巧妙暗示时间流转,渲染氛围。“西山月”与“边塞”“胡烽”暗中呼应,与征人望月的场景浑然一体。无数离乡远征、保家卫国的将士,在马上仰望明月,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交织心头。“马上看”三字,将战士们巡逻塞外时,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守护山河的坚定决心,含蓄地表达出来。此二句兼具唐代边塞诗的雄浑悲壮与婉约柔情,以静谧月景反衬动荡战事,达到物我合一、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3. 作品点评
全诗以简驭繁,仅用四句便构建出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前两句精选“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直观展现边关告急、战火逼近的危急态势,为友人王世贞的远行铺垫出紧张凝重的背景。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西山月”为情感纽带,将戍边将士与京城相联。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 送元美、寄元美诸诗,可使乐人歌之。
清诗人、文学家沈德潜《明诗别裁》
# 李攀龙拟作虽只写景事,但对国防的关心及对王世贞的期望全于字里行间见之。
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乔力《诗歌卷(五)——辽、金、元、明 》
# 此诗确能体现李攀龙雄浑沉雄的诗风,一场感伤的别离却以豪迈出之,诗歌的基调是高吭的。
现代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明·孔天胤《秋怀》
下一篇:明·刘元卿《南岐人之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