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后北风寒":天山雪后北风凛冽寒冷,
# 天山:指祁连山。
"抱得琵琶马上弹":王昭君在马背上拨弹琵琶以抒哀怨。
# 抱得琵琶马上弹:指王昭君弹琵琶以抒哀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曲罢不知青海月":一曲结束仍是痴痴仰视青海明月,
#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内,代指匈奴之地。
"徘徊犹作汉宫看":徘徊间还把这月当作汉宫之月来凝望。
# 看:看见,望见。,汉宫:汉朝时候的宫殿。
明代文学家
李攀龙(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代表作家。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高华矜贵,俊洁响亮,格调、风韵不让唐人;七绝学习中晚唐,大量用典。代表作品有《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归广陵》《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等。著有《沧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歌借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通过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昭君边地弹琵琶、曲罢错认青海月为汉宫月的场景,生动再现了昭君彼时心境,含蓄深刻地诠释“千古琵琶”的内涵,突出昭君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意蕴。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借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通过“抱得琵琶马上弹”“徘徊犹作汉宫看”等描写,再现昭君怀抱琵琶在马上弹奏,曲终后望着青海明月,仍将其当作汉宫月色徘徊观望的情景,不同于以往借典以议论为主的诗词,而是以朴实语言展现昭君心中对汉宫的眷恋,深刻诠释“千古琵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发人深省。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粗放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荒寒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西北连绵起伏的群峰,狂暴的北风席卷而来,将世间万物都压制得匍匐在地......。“天山雪后”这一句,文字极为简省,展现的画面却极为壮阔。就在这广袤无垠的天地深处,一位端坐马背、轻拢琵琶的女子身影显现出来。琵琶作为一种乐器,能够拨弄出快慢高低各异、似珠落玉盘、如溪流呜咽的旋律,正因如此,它曾让那位被贬谪至江州的司马潸然泪湿青衫。由此,在此诗里,借由这个“怀抱琵琶马上弹”的形象,将其内蕴的深意传递而出。杜甫曾留下“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推断,王安石则以“含情歌说独元处,传于琵琶心自知”作出诠释。这些诗句,皆是极精妙、极受赞誉的,自是有着不可磨灭的意蕴;只是,它们终究存在一个算不得缺陷、却总觉得稍有不足的地方——做出了评议,给出了论断。“怨语”也好,“含情”也罢,都清清楚楚地揭示了昭君弹奏时的心绪。而此诗中,诗人并未言明昭君弹奏琵琶时心绪如何,反而将重心置于“曲罢”——当倾吐心绪的琵琶声停歇,她收弦勒马,抬头远眺,此刻,青海湖畔那一轮明月,在她眼中竟变得迷蒙起来,恍若与她在汉宫旧地所望之月一般无二,她伫立在这般月色里,徘徊不去......诗人表面着力刻画这"月",实则“曲罢”二字暗藏关键——昭君的幻觉并非随时浮现,唯独在琵琶声止的刹那骤然袭来;换言之,这恍惚之感的根源,正在于方才的琴音。可她抚琴时究竟怀着怎样的心事,诗人偏不道破,余味绵长。这般运笔,诗人虽未直指谜底,却于曲罢误识胡月为汉月的留白中暗透深意,既不失含蓄之致,又添“千古琵琶”的解读层次——相较于“怨语”“含情”的直白论断,虽少了些断然的魄力,却让那轮跨越千年的琵琶月,承载了更丰盈的意蕴。
4. 作品点评
王昭君这一咏史意象本已被反复吟咏,然此诗既未落笔于昭君的哀怨,亦未着墨于元帝的薄情,唯独刻画她身处异乡仍心系故土的深情,颇具独到之处。艺术表现上更是突破传统咏史诗以评议为核心的套路,仅通过描摹昭君出塞后的琵琶独奏与望月怀乡,借那将青海明月错认为汉宫明月的瞬间恍惚,深刻传递出她对故国的无尽眷恋。通篇不见直言议论的句子,却将深沉感慨尽藏于意象之中。
# 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此诗品也。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上一篇:明·汪广洋《望嘉祥山》
下一篇:明·詹同《题水殿纳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