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qiū
fēng
qīng

朝代:明作者:李攀龙浏览量:3
qiū
fēng
qīng
qiū
yuè
míng
tóng
jiàn
wài
shēng
nán
jiào
guī
mèng
chéng
qióng
míng
shù
niǎo
jīng
sài
yàn
háng
háng
tiān
héng
piān
shāng
qíng

译文

秋夜风清,秋夜月明。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辗转反侧,归梦难成。台阶旁有蟋蟀在悲鸣,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北雁南归,更使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

逐句剖析

"秋风清":秋夜风清,

"秋月明":秋夜月明。

"叶叶梧桐槛外声":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发出阵阵轻响。

# 槛:栏杆。

"难教归梦成":辗转反侧,归梦难成。

"砌蛩鸣":台阶旁有蟋蟀在悲鸣,

# 砌蛩:台阶旁的蟋蟀。蛩,蟋蟀。

"树鸟惊":夜间寂静,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

"塞雁行行天际横":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横于天际。

# 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

"偏伤旅客情":北雁南归,更使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秋风清》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一首思乡小令。上阕开篇三句以“秋风清”起笔,勾勒出月朗风清的秋夜图景:栏干外的梧桐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将秋意的清寂悄然点染。下阕转写户外近景,阶前蟋蟀的清鸣隐约可闻;夜静之际,栖于枝头的鸟儿因月光流转而惊起。抬眼望去,一行秋雁正掠过天际。全词将寻常的思乡之情融于景中,借梧桐、蟋蟀、秋雁等具体意象婉转传递,含蓄深沉,细腻动人——以景语写情语,将无形愁绪织入可感秋景,文心细密处最是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攀龙(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代表作家。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高华矜贵,俊洁响亮,格调、风韵不让唐人;七绝学习中晚唐,大量用典。代表作品有《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归广陵》《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等。著有《沧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题材的词作,全词通过秋夜风、月、桐、蛩、鸟、雁等意象的叠加,将景物描写与羁旅愁思紧密结合,集中表达了旅客因秋景触发而难以排遣的思乡之伤与漂泊之痛。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叶叶梧桐槛外声”“砌蛩鸣”“树鸟惊”均为动态声响,却以动衬静,更显秋夜的幽寂。梧桐叶的沙沙声、蟋蟀的鸣叫、鸟儿的惊飞,本是打破寂静的声响,却在空荡的秋夜中愈发清晰,反衬出游子所处环境的清冷与内心的孤寂——越是细微的声响,越凸显无人共语的凄凉。​​叠字:“叶叶梧桐”“行行塞雁”中“叶叶”“行行”二组叠字,既强化了梧桐叶的纷扬与雁群的绵长,又通过声音的复沓形成韵律美。叠字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更生动可感,同时暗合秋夜的绵长与愁绪的冗长,深化了情感的层次。​​借景抒情:全词无一字直抒“愁”,却通过秋夜景物的渲染传递深挚情感。“难教归梦成”承接上片梧桐叶声、秋月清辉的空寂,暗示归梦被秋声搅碎;“偏伤旅客情”则因下片砌蛩的哀鸣、树鸟的惊飞、塞雁的远举而愈发浓烈。景中含情,情随景生,将游子漂泊的孤独与对归乡的渴盼融入秋夜的每一处细节。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的小令。“秋风清,秋月明。”此两句开篇点明时节与时间,描绘秋夜的基本景象。一个“清”字写出秋风的清爽微凉之感,一个“明”字则凸显秋月的皎洁清朗。这两句以简洁明快的对仗勾勒出秋夜澄澈空明的整体氛围,奠定了全词清冷而略带寂寥的基调。“叶叶梧桐槛外声。”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聚焦于具体景物。“叶叶”叠用,既摹写梧桐叶之多,又仿佛能听见一片片叶子在风中摇曳、坠落的细碎声响。“槛外声”点明声音来源在窗外,暗示词人身处室内,隔窗闻声。这细微而清晰的梧桐叶落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格外触动人心,为下文的“难教归梦成”埋下伏笔。“难教归梦成。”此句为上阕结句,直抒胸臆,道出核心情绪。“难教”二字,充满无奈与力不从心之感。前两句所营造的秋夜美景本易引人遐思,但此刻却成为干扰,那清晰的秋声反而扰乱了词人的心绪,使得期盼的归乡之梦难以实现。此句将外在景致与内在情感形成强烈反差,突显了羁旅愁思之深重。下片写户外近处的景物。“砌蛩鸣”写台阶下的蟋蟀鸣叫不已,“树鸟惊”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两句见出环境的凄凉、冷寂,正应词人孤独的思乡心理。“塞雁行行天际横。”此句将视线引向高远的夜空。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南飞的塞外大雁排成“行行”队列,在辽阔的天际横空掠过。“行行”叠字,既状雁阵之整齐有序,又暗示其路途之遥远。“天际横”则展现出空间的苍茫感。塞雁作为典型的秋日意象,其有规律的迁徙归途,与漂泊无定的游子形成鲜明对照。夜间寂静,北雁南归,触动了诗人的乡关之思,使他倍增伤感。以上几句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拓宽了词作的意象空间,加上烘托、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游子思乡的主题逐渐深入,水到渠成,引出尾句“偏伤旅客情。”此句为全词结句,点明主旨,直抒胸臆。“偏伤”二字极具分量,“偏”有“尤其”、“更加”之意,强调了大雁南归的景象对“旅客”(即游子)情感的特别触动。前文所有秋夜意象——清风、明月、桐叶声、蛩鸣、鸟惊、雁行——最终都汇聚、凝结成这浓得化不开的“旅客情”,即深切的羁旅漂泊之感和思乡怀归之愁。一个“伤”字,道尽了客居他乡的无限悲凉。

4. 作品点评

全词将再普通不过的思乡之情,写得含蓄深沉、曲折有致。作者善用移情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又借助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意象,把无形的思乡之情娓娓传递。这般笔触细腻处见匠心,更显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次韵高则诚雨中(三首)》

下一篇:明·周晖《春日移居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