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ǎo
qiū
dēng
tài
huà
shān
jué
dǐng
èr

朝代:明作者:李攀龙浏览量:3
piāo
miǎo
zhēn
tàn
bái
gōng
sān
fēng
wèi
shuí
xióng
cāng
lóng
bàn
guà
qín
chuān
shí
cháng
hàn
yuàn
fēng
chǎng
zhōng
yuán
qiū
jìn
tiān
kāi
wàn
yáng
kōng
píng
shēng
kàn
rén
róng
ěr
shēn
zhī
zào
huà
gōng

译文

我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真的像是探访了白帝居住的宫殿,华山的三座主峰啊,今日它们究竟是为谁而称雄呢。那如苍龙般的乌云半挂在秦川的上空,洒下阵阵雨幕,汉代宫苑前的石马似乎在迎着风昂首嘶鸣。地势开阔,中原大地的秋色已然消逝殆尽,天空辽远开阔,万里晴空只有孤独的夕阳悬于半空。我以往常常高傲自负地品评他人,如今面对华山诸峰啊,才容许我深深领悟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伟力。

逐句剖析

"缥渺真探白帝宫":我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真的像是探访了白帝居住的宫殿,

# 白帝:古以为主管西方的天帝。华山是西岳,所以用白帝宫来形容它的高入云天。,探:访问。,缥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三峰此日为谁雄":华山的三座主峰啊,今日它们究竟是为谁而称雄呢。

# 三峰:华岳有三峰,即莲花峰、仙人掌、落雁峰。

"苍龙半挂秦川雨":那如苍龙般的乌云半挂在秦川的上空,洒下阵阵雨幕,

# 秦川:此地为古秦地域,因称其山河为秦川。,苍龙:岭名。由华山北峰折向南峰有一条窄窄的天梯长岭,全长1500多米,岭脊宽约1米不到,坡度为40度,其蜿蜒盘旋好似苍龙腾空,故名。

"石马长嘶汉苑风":汉代宫苑前的石马似乎在迎着风昂首嘶鸣。

# 石马:山岸名,其山体之石洁白,形如马,在东峰(玉女峰)玉女祠南面。

"地敞中原秋色尽":地势开阔,中原大地的秋色已然消逝殆尽,

"天开万里夕阳空":天空辽远开阔,万里晴空只有孤独的夕阳悬于半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我以往常常高傲自负地品评他人,

# 人意:指人的德、智、才等内涵。,突兀:高耸。

"容尔深知造化功":如今面对华山诸峰啊,才容许我深深领悟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伟力。

# 尔:指华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以“缥缈真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开篇,用神话与反问,烘托出华山的雄伟奇险;颔联“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描绘了秦川风雨、汉苑风石的雄浑壮阔之景;颈联“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展现出中原秋色与万里夕阳的苍茫萧索;尾联“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华山雄伟气魄的赞叹,以及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全诗意境开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豪迈奔放的笔触,既展现了华山的壮美风光,又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攀龙(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代表作家。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高华矜贵,俊洁响亮,格调、风韵不让唐人;七绝学习中晚唐,大量用典。代表作品有《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归广陵》《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等。著有《沧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由明代李攀龙创作。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李攀龙上书辞职,在辞归途中经过华山。登山游览时,面对华山雄伟壮丽的景色,俯仰古今,思绪万千,他创作了四首诗,此为第二首。诗人借登华山抒发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晚秋时节登上华山绝顶的所见所感。诗中先以反问与神话渲染华山三峰的雄伟奇险,再通过“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等句,展现秦川风雨、汉苑石马、中原秋色、万里夕阳等广阔辽远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最后在尾联中,诗人由景生情,表达出在华山雄伟气势的震撼下,对自身过往态度的反思,以及对自然造化伟力的赞叹,借华山之景写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谦逊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衬托:正衬,“三峰此日为谁雄。”写“三峰”的高峻。从“绝顶”看来,这三座峰不仅不“小”,反而更见雄奇峻峭。这里暗用了“加一倍”手法,来衬托“三峰”的高峻,突出了华山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缥缈真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两句为诗的首联,开篇便直入主题。“缥缈真探白帝宫”中,“缥缈”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登上华山绝顶时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的朦胧之感,“真探”二字则强化了诗人如临天宫的真实体验,侧面烘托出华山之高与景色的奇幻。“三峰此日为谁雄”以反问句式,打破了常规登高诗“一览众山小”的视角,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华山三峰的雄伟峻峭,还赋予山峰以人格化的“争雄”之感,仿佛三峰在天地间相互竞逐,同时也暗含诗人与山峰“对话”的意趣,使山水与人的情感交融,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与深度。“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为颔联。“苍龙半挂秦川雨”中,诗人以“苍龙”比喻悬挂在秦川上空的乌云,形象地展现出暴雨来临前乌云翻涌的磅礴气势,“半挂”一词更是生动地描绘出云层厚重且悬于半空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石马长嘶汉苑风”则描写汉代旧苑中风吹石马,仿佛石马在昂首长嘶的情景,“长嘶”赋予石马以生命活力,将历史遗迹与现实风雨相融合。这两句一写天上之雨,一写地上之风,上下呼应,时空交错,从秦汉到当下,营造出雄浑壮阔、苍茫悠远的意境,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是颈联。“地敞中原秋色尽”写风雨过后,中原大地视野开阔,但迷人的秋色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一片萧索,“尽”字道尽了风雨对秋色的摧残,也暗含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怅惘。“天开万里夕阳空”描绘出天空辽阔,万里无云,只有惨淡的夕阳孤独地悬挂在空中,“空”字不仅写出了天空的空旷,更烘托出一种寂寥、苍凉的氛围。这两句在空间上横向拓展,从八百里秦川到广袤中原,展现出宏大的视野;在时间上则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的联想,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为尾联。“平生突兀看人意”,诗人反思过往,意识到自己曾经常常以高傲的态度看待他人,“突兀”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容尔深知造化功”则是面对华山的雄伟壮丽,诗人深感个人的渺小,认为只有华山这般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才能真正懂得天地的神奇伟力。这两句通过对比自身与华山,由景及人,从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上升到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出诗人的自知之明与谦逊之情,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此诗结构精巧,首联反问设悬,尾联作答呼应,首尾圆合。内容上纵贯古今、横跨万里,却不堆砌典故,以质朴之笔绘景。语言含蓄凝练且流畅自然,兼具“沉着”豪迈与亲切之感,尽显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止庵法师《晏起》

下一篇:明·唐寅《椿萱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