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外孤城枕草莱":河岸之外,一座孤城静卧在荒草丛中,
# 河外孤城:此指夏城(统万城)。《万历朔方新志》作“河北孤城”。
"绝边风雨送愁来":极远的边疆,风雨交加,愁绪也随之涌来。
# 绝边:极远的边地。
"一秋穿堑兵多死":整个秋天,士兵们挖掘壕沟,许多人因此丧生,
# 穿堑:穿越护城河和壕沟。,一秋:整个秋天。
"十月烧荒将未回":十月时节,将领们外出烧荒,至今还未归来。
# 烧荒:古代北方守边将士,秋日纵火烧野草,使入侵骑兵缺乏水草,无从取得给养。
"往事空余元昊骨":往昔的征战岁月,只留下元昊的枯骨,
# 往事空余元昊骨:元昊于1038年称帝后,曾对宋多次进行战争。1048年元昊死,作者感慨往事空悠悠。
"壮心思上李陵台":我满怀壮志,渴望登上那李陵台远眺。
# 李陵台: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天汉二年,率兵五千人击匈奴,战败投降。李陵台,指李陵的墓。宋代姜夔诗《李陵台》:“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明陈恭尹《明妃怨》诗:“生死归殊俗,君王命妾来。莫令青冢草,生近李陵台。”
"朝廷遣使吾何补":朝廷派遣我来到此地,可我又能有什么帮助,
# 朝廷遣使吾何补:意思是说,朝廷派我前来,但我是无补于事的。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廷:一作庭。
"白面惭非济世才":身为一介书生,实在惭愧自己没有济世安邦的才能。
# 济世才:匡世救民的人才。,惭:羞愧。,白面:白面书生,诗人自称。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天启初追谥景文。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又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十才子”。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为矫“台阁体”之流弊,他标举汉魏盛唐,强调真情,重视格调,肯定“真诗乃在民间”。著有《空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孤城在风雨中荒芜、草莱遍地的萧瑟之景,营造出荒凉凄清的氛围,暗示边塞环境的艰苦;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展现了战斗的残酷与士兵的牺牲,全诗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无法为国献身的无尽感慨与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边塞的荒凉与孤寂。“河外”点明偏远之地,“孤城”突显孤立无援,“草莱”则描绘出荒芜之景,而“绝边风雨”不仅渲染出压抑氛围,更暗喻边疆局势的风雨飘摇。风雨送愁,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忧虑巧妙融合,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颔联“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诗人将视角转向战争场景,展现出边塞生活的残酷现实。“一秋”“十月”强调时间之长,“穿堑”“烧荒”是边疆常见的军事活动,却伴随着士兵的大量死亡与将领的未归,直白的叙述中饱含着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也折射出战争的惨烈与边疆局势的紧张。颈联“往事空余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诗人借历史典故抒发情感。“元昊”作为西夏开国皇帝,曾与宋朝对峙,如今只剩枯骨,徒留历史沧桑;“李陵台”关联汉代李陵降敌的悲剧故事,诗人想登上此台,既包含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也以李陵自比,流露出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拓宽了意境。尾联“朝廷遣使吾何补,白面惭非济世才”,诗人直抒胸臆,将情感推向高潮。朝廷派遣使者,本应有所作为,但身为书生的诗人,深感自己无力改变边疆困境,“惭”字体现出他对自身能力的自责与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个人与家国命运的碰撞,展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怀,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上一篇:明·唐寅《竹枝图》
下一篇:明·钱宰《秋江晚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