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从休马":汉地如今已停止战争,战马得以休养,
"胡家自牧羊":胡家则自在地在草原上牧羊。
"都来销帝道":这一切似乎销蚀了国家统治的威严,
"浑不用兵防":完全不用军队设防了。
"草上孤城白":草原上,一座孤城在阳光下泛着白色,
"沙翻大漠黄":大漠中黄沙翻滚,一片金黄。
"秋风起边雁":秋风飒飒地吹起,边疆的大雁排着队,
"一一向潇湘":一只一只地朝着潇湘的方向飞去。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写作手法
对比:“汉地从休马,胡家自牧羊”运用对比手法,将汉地停止战争、马匹得以休养,与胡家自由自在牧羊的场景相对照,展现出边疆地区汉胡双方在相对和平时期各自的生活状态,凸显出这种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也为后文对整体局势的思考做铺垫。动静结合:“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是静态描写,描绘出草原上白色孤城矗立,大漠黄沙漫漫的画面,给人以雄浑、寂静之感;“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则是动态描写,秋风中边雁南飞,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动静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边疆景象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的荒凉之景,以及“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的萧瑟之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孤寂且略带悲凉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对边疆局势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绪。
2. 分段赏析
齐己的《边上》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唐末边疆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思。开篇“汉地从休马,胡家自牧羊”,描绘出一幅和平的边疆生活图景。汉地停止了战事,战马得以休憩,胡家也悠然地在草原上牧羊,双方似乎都在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和平。这一景象不仅反映出当时边疆局势的缓和,也暗示了和平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让人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接着“都来销帝道,浑不用兵防”,诗人笔锋一转,对这种和平背后的隐忧进行了思考。长久的和平虽然让百姓安居乐业,但也可能导致国家武备松弛,对“帝道”的推行产生影响。这里的“帝道”可理解为国家统治的策略与威严,诗人担忧过度的和平会削弱国家的统治力量,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诗人将目光投向边疆的自然景色。草原上一座孤城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大漠中黄沙随风翻滚,一片雄浑壮阔却又透着荒凉孤寂的景象扑面而来。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边疆独特的风光,也暗示了边疆地区在和平表象下的寂寥与沧桑。最后“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秋风乍起,边雁排成行,向着潇湘飞去。这一动态的画面为整首诗增添了灵动之气,同时也给人以无限遐想。边雁南飞,或许象征着生命对温暖与安宁的追寻,也从侧面反映出边疆环境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