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路高低入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
# 乱山:此以山乱喻心情之乱,即归心与别意的矛盾。,蹊:小路。
"诸贤相送愧间关":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
# 间关:这里指诸贤相送走了很远的路。,诸贤:这里是作者对自己视为朋友们的敬称。
"溪云压帽兼愁重":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
"风雪吹衣着鬓斑":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
"花烛夜堂还共语":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
"桂枝秋殿听跻攀":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
# 桂枝秋殿听跻攀:秋殿:朝庭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等着听登科及第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
"别后吾言在订顽":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
# 订顽:订正愚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
"归心别意两茫然":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
"及门真愧从陈日":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
# 及门真愧从陈日: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从陈:跟随,引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的故事。全句的意思是从学生们跟随自己那天起就感到惭愧。
"微服还思过宋年":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
# 微服还思过宋年:微服,为隐蔽身分而改穿的服装。此句用典,《孟子·万章》上记载,孔子在鲁国、卫国过得不顺心,又遇上宋国的司马桓要拦截杀害他,就改变装束通过宋国。
"樽酒无因同岁晚":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
# 岁晚:岁末,年底。说明王阳明离开贵阳是在年底。
"缄书有雁寄春前":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
# 有雁:旧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因这里的“雁”就指捎信人。,缄书:书信。
"莫辞秉烛通霄坐":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
# 秉烛:拿着蜡烛,这里是对着蜡烛的意思。
"明日相思隔陇烟":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 陇:泛指山。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送别题材的诗。全诗记录其贬谪龙场驿时与门人离别的场景,通过险峻山路、风雪暮关等意象,交织贬谪之痛与师生情谊,既展现王阳明身处逆境的复杂心境,又展现了师生情谊的凝重。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以“蹊路高低”与“乱山”构建出险峻的送别空间,暗喻诗人贬谪之路的坎坷。“诸贤相送”点明师生情谊,“愧间关”三字既流露对门人远送的歉意,又暗含诗人身处逆境的复杂心境——既感激陪伴,又因自身困境而自责。颔联通过“溪云压帽”的拟人化描写,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愁绪交融。“压”字既写乌云低垂之景,又暗喻精神重负;“风雪吹衣”则以动态画面强化贬谪途中的凄寒,鬓发斑白更显岁月沧桑与身心疲惫。颈联由实转虚,回忆往昔师生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花烛夜堂”与“桂枝秋殿”形成今昔对比:前者象征学术传承的温暖,后者暗喻科举功名的期许。“听跻攀”以登科喻人生进阶,既体现对门人的勉励,亦暗含诗人对学术理想的坚守。尾联以“不勤书礼”的独特主张,展现王阳明重实践轻形式的思想特质。“订顽”二字既指学术探讨,亦暗含对门人品性的砥砺,呼应其心学“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第二首首联以“雪满山城”的苍茫景象奠定全诗基调,“暮关”既指地理阻隔,亦隐喻人生困境。“归心”与“别意”的矛盾心理,精准刻画出诗人既渴望离开贬谪之地,又难舍师生情谊的复杂情愫。颔联以孔子“陈蔡绝粮”与“微服过宋”的典故自况,既表达对门人追随的愧疚,又暗含对仕途险恶的警惕。“真愧”“还思”二词强化了历史纵深感,凸显诗人身处困厄仍坚守道义的精神品格。颈联通过“樽酒”与“缄书”的虚实对照,既流露对当下无法共饮的遗憾,又寄托对未来书信往来的期许。尾联以“秉烛夜谈”的温馨场景作结,却以“陇烟”阻隔的意象收束,形成强烈情感张力。“莫辞”与“隔陇”的矛盾修辞,既体现师生情谊的深厚,又暗含对别后孤独的清醒认知,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