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mén
rén
sòng
zhì
lóng
dào
zhōng
èr
shǒu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gāo
luàn
shān
zhū
xián
xiāng
sòng
kuì
jiān
guān
yún
mào
jiān
chóu
zhòng
fēng
xuě
chuī
zhuó
bìn
bān
huā
zhú
táng
hái
gòng
guì
zhī
qiū
diàn
殿
tīng
pān
xiāng
zuò
qín
shū
bié
hòu
yán
zài
dìng
wán
xuě
mǎn
shān
chéng
guān
guī
xīn
bié
liǎng
máng
rán
mén
zhēn
kuì
cóng
chén
wēi
hái
guò
sòng
nián
zūn
jiǔ
yīn
tóng
suì
wǎn
jiān
shū
yǒu
yàn
chūn
qián
bǐng
zhú
tōng
xiāo
zuò
míng
xiāng
lǒng
yān

译文

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逐句剖析

"蹊路高低入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

# 乱山:此以山乱喻心情之乱,即归心与别意的矛盾。,蹊:小路。

"诸贤相送愧间关":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

# 间关:这里指诸贤相送走了很远的路。,诸贤:这里是作者对自己视为朋友们的敬称。

"溪云压帽兼愁重":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

"风雪吹衣着鬓斑":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

"花烛夜堂还共语":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

"桂枝秋殿听跻攀":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

# 桂枝秋殿听跻攀:秋殿:朝庭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等着听登科及第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

"别后吾言在订顽":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

# 订顽:订正愚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

"归心别意两茫然":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

"及门真愧从陈日":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

# 及门真愧从陈日: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从陈:跟随,引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的故事。全句的意思是从学生们跟随自己那天起就感到惭愧。

"微服还思过宋年":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

# 微服还思过宋年:微服,为隐蔽身分而改穿的服装。此句用典,《孟子·万章》上记载,孔子在鲁国、卫国过得不顺心,又遇上宋国的司马桓要拦截杀害他,就改变装束通过宋国。

"樽酒无因同岁晚":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

# 岁晚:岁末,年底。说明王阳明离开贵阳是在年底。

"缄书有雁寄春前":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

# 有雁:旧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因这里的“雁”就指捎信人。,缄书:书信。

"莫辞秉烛通霄坐":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

# 秉烛:拿着蜡烛,这里是对着蜡烛的意思。

"明日相思隔陇烟":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 陇:泛指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离别愁绪展开,但意境开阔,伤别而不哀怨。既流露出诗人希望离开龙场却又难舍门生的矛盾心境,又通过山路崎岖、溪云低压、风雪侵衣等意象,勾勒出苍凉萧瑟的氛围,展现了师生情谊的凝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初,王守仁结束谪居贵州龙场驿的生活,奉命赴任江西庐陵知县。临行前,龙场书院门人诸生一路相送至龙里卫,诗人遂作此二首诗作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送别题材​​的诗。全诗记录其贬谪龙场驿时与门人离别的场景,通过险峻山路、风雪暮关等意象,交织贬谪之痛与师生情谊,既展现王阳明身处逆境的复杂心境,又展现了师生情谊的凝重。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以“蹊路高低”与“乱山”构建出险峻的送别空间,暗喻诗人贬谪之路的坎坷。“诸贤相送”点明师生情谊,“愧间关”三字既流露对门人远送的歉意,又暗含诗人身处逆境的复杂心境——既感激陪伴,又因自身困境而自责。颔联​通过“溪云压帽”的拟人化描写,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愁绪交融。“压”字既写乌云低垂之景,又暗喻精神重负;“风雪吹衣”则以动态画面强化贬谪途中的凄寒,鬓发斑白更显岁月沧桑与身心疲惫。颈联​由实转虚,回忆往昔师生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花烛夜堂”与“桂枝秋殿”形成今昔对比:前者象征学术传承的温暖,后者暗喻科举功名的期许。“听跻攀”以登科喻人生进阶,既体现对门人的勉励,亦暗含诗人对学术理想的坚守。​​尾联​以“不勤书礼”的独特主张,展现王阳明重实践轻形式的思想特质。“订顽”二字既指学术探讨,亦暗含对门人品性的砥砺,呼应其心学“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第二首首联以“雪满山城”的苍茫景象奠定全诗基调,“暮关”既指地理阻隔,亦隐喻人生困境。“归心”与“别意”的矛盾心理,精准刻画出诗人既渴望离开贬谪之地,又难舍师生情谊的复杂情愫。颔联​以孔子“陈蔡绝粮”与“微服过宋”的典故自况,既表达对门人追随的愧疚,又暗含对仕途险恶的警惕。“真愧”“还思”二词强化了历史纵深感,凸显诗人身处困厄仍坚守道义的精神品格。​颈联通过“樽酒”与“缄书”的虚实对照,既流露对当下无法共饮的遗憾,又寄托对未来书信往来的期许。尾联​以“秉烛夜谈”的温馨场景作结,却以“陇烟”阻隔的意象收束,形成强烈情感张力。“莫辞”与“隔陇”的矛盾修辞,既体现师生情谊的深厚,又暗含对别后孤独的清醒认知,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戴良《游龙山》

下一篇:明·许继《怀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