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āng

朝代:明作者:解缙浏览量:3
sān
chǐ
qīng
qīng
tài
ē
​wǔ
fēng
chí
pàn
dàng
qíng
bō​
cháng
qiáo
yǒu
yǐng
jiāo
lóng
liú
shuǐ
shēng
zhòu
liǎng
àn
dài
yān
shēng
shā
gēng
tán
qiū
lái
zhǐ
kǒng
西
fēng
xiāo
jìn
fēng
léng
zěn
nài

译文

三尺长的青青菖蒲像古代宝剑太阿,在午风的吹拂下,菖蒲在池畔荡起晴日下的水波。菖蒲在长桥下的影子令蛟龙惧怕,流水悄无声息地日夜打磨着菖蒲。两岸菖蒲带着烟雾,生出肃杀之气,五更天雨滴打在菖蒲上的声音与渔歌相应和。秋天到来,只担心西风骤起。若将它的锋芒棱角全部消磨殆尽,又该如何是好呢。

逐句剖析

"三尺青青古太阿":三尺长的青青菖蒲像古代宝剑太阿,

# 太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午风池畔荡晴波":在午风的吹拂下,菖蒲在池畔荡起晴日下的水波。

# 午风池畔荡晴波:一作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菖蒲在长桥下的影子令蛟龙惧怕,

# 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

"流水无声昼夜磨":流水悄无声息地日夜打磨着菖蒲。

"两岸带烟生杀气":两岸菖蒲带着烟雾,生出肃杀之气,

# 岸:一作叶。

"五更弹雨和渔歌":五更天雨滴打在菖蒲上的声音与渔歌相应和。

"秋来只恐西风起":秋天到来,只担心西风骤起。

# 恐:一作怕。,秋:一作愁。

"销尽锋棱怎奈何":若将它的锋芒棱角全部消磨殆尽,又该如何是好呢。

# 怎奈何:一作恨转多。,棱:一作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菖蒲》是明代解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第一句就将菖蒲比作古代名剑太阿,形象地描绘出菖蒲修长青翠的外形,赋予其一种刚健、锐利的气质,暗示菖蒲具有不凡的品质。第二、三、四句进一步描写菖蒲在风中的动态,仿佛能舞动风势斩碎波浪,其影子让蛟龙都感到恐惧,而流水日夜冲刷它,如同在磨砺它的锋芒,突出了菖蒲的坚韧和不屈。第五、六句描绘了菖蒲生长环境所营造出的氛围,两岸烟雾缭绕,透着肃杀之气,五更时分雨打菖蒲的声音与渔歌交织,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悠远的意境。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表达出诗人对秋天西风来临的担忧,害怕西风会将菖蒲的锋芒棱角消磨殆尽,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忧虑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解缙(1369~1415),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因议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忌,永乐五年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贬交趾。解缙善书,师法危素、詹希元。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笔迅疾精妙,放纵洒脱。其文雄劲高古,诗豪宕丰赡似李杜。解缙还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为明代文化巨擘。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以蛟龙对菖蒲影子的恐惧,象征士人才能卓越,令奸邪畏惧。流水如时光,暗喻菖蒲(士人)在岁月中不断磨砺自身,却默默承受时光消磨,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开篇将菖蒲比作古代宝剑太阿,直接点明菖蒲的不凡。“舞风”描绘出菖蒲在风中舞动的动态,“斩碎一川波”形象地展现出菖蒲的气势,仿佛它真的能如宝剑般劈开波浪,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颔联:“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进一步描写菖蒲的影响力,说其在长桥下的影子能让蛟龙惧怕,夸张地突出其威慑力。“流水无声昼夜磨”则从侧面写出菖蒲经历流水长时间的打磨,暗示其坚韧的品质。颈联:“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描绘两岸菖蒲带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带有杀气的氛围,展现菖蒲的冷峻。“五更弹雨和渔歌”则以动衬静,在五更天雨滴打在菖蒲上的声音与渔歌相应和,增添了一份清幽的意境。尾联:“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笔锋一转,表达对菖蒲的担忧,担心秋天西风起,会销尽菖蒲的锋棱,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许继《怀友》

下一篇:明·唐寅《鱼父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