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cháo

朝代:明作者:解缙浏览量:3
cōng
gēng
hán
shàng
xiù
ān
dōng
huá
tiān
wèi
xiǎo
míng
yuè
mǎn
lán
gān

译文

五更天寒,骑上青骢马,披上衣服跨上绣鞍。前往东华门时天还未破晓,明亮的月光洒满栏杆。

逐句剖析

"骢马五更寒":五更天寒,骑上青骢马,

"披衣上绣鞍":披上衣服跨上绣鞍。

"东华天未晓":前往东华门时天还未破晓,

"明月满阑干":明亮的月光洒满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朝》是明代诗人解缙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早朝途中的清冷景象。首句点明时间之早与气候之寒;次句刻画官员匆忙赴朝的情态;后两句通过东华门未明的天色与阑干月色,既烘托出早朝的肃穆氛围,又暗含诗人勤于职守的精神。全诗以白描手法呈现宫廷早朝场景,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明代早朝制度的生活实景,又透露出士大夫的勤勉品格,具有简洁含蓄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解缙(1369~1415),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因议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忌,永乐五年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贬交趾。解缙善书,师法危素、詹希元。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笔迅疾精妙,放纵洒脱。其文雄劲高古,诗豪宕丰赡似李杜。解缙还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为明代文化巨擘。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骢马五更寒”,点明了时间与出行的坐骑。“五更”在古代计时中,是天快亮但还未亮的时刻,这个时间点往往是一天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此时的天气状况,更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骢马”是一种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通常为官员所乘,它的出现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在这寒冷的五更,诗人骑着骢马出行,马的高大与寒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寒夜中毅然前行的形象,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冷又带着几分坚毅的基调。​次句“披衣上绣鞍”紧承上句,具体描写诗人的动作。“披衣”这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寒冷的五更被唤醒后,匆忙穿衣准备出行的状态,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清晨的慵懒与不得不早起的无奈。而“上绣鞍”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跨上装饰精美的马鞍,准备踏上行程。“绣鞍”二字,既表明了诗人身份的尊贵,又与骢马相呼应,描绘出一幅官员清晨整装待发的画面,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早朝之事的重视,为了履行臣子的职责,即便在寒冷的清晨也毫不犹豫地起身前往。​三句“东华天未晓”,“东华”指代东华门,是宫廷的重要门户,早朝的官员们通常从这里入宫。“天未晓”直白地写出此时天色尚未明亮,依然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到达东华门时的时间。在这尚未破晓的时刻,宫廷周围一片静谧,诗人置身其中,周围的环境与他早起赶路的身影相互映衬,暗示了早朝这一活动的庄重与严肃,官员们需要在天色未明时就赶赴宫廷,以表对君王的忠诚与敬重。​末句“明月满阑干”是全诗最为精妙的一笔。在天色未晓的背景下,明月高悬,将清辉洒在阑干之上。“满”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充盈,仿佛整个阑干都被月光填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视觉感受。此时,清冷的月光与寒冷的五更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月光的明亮又打破了黎明前黑暗的压抑。诗人在这寒冷的早朝途中,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心中或许会涌起一丝慰藉,同时也借这明月满阑干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即便在辛苦的早朝途中,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使整首诗在清冷中蕴含着一丝温情与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宇初《夕怀》

下一篇:明·程嘉燧《清明舟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