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拄玉杖":往年拄着玉杖,
"去看匡庐峰":去观赏匡庐峰。
# 去看匡庐峰:又作“去看庐山峰。”
"远山如游龙":远山像游动的龙,
"半入青天中":一半伸入青天之中。
"四顾无人独揽秀":环顾四周无人,独自观赏美景,
# 四顾无人独揽秀:又作“四顾无人独青秀”。
"五老与我同舂容":五老峰与我一同从容自得。
"手弄石上琴":手在石上抚琴,
"目送天边鸿":目光追送天边的鸿雁。
"二仪自高下":天地自然分高低,
"吴楚分西东":吴地与楚地分处西东。
"洪涛巨浪拍岸下":巨大的波涛拍打岸边,
# 洪涛巨浪拍岸下:又作“洪涛巨浪拍崖下”。
"波光上与银河通":波光向上与银河相通。
"汲涧玄猿弄晴影":在山涧取水的黑猿拨弄着晴天的影子,
# 汲涧玄猿弄晴影:又作“吸涧玄猿弄晴影”。
"长松舞鹤号天风":高大的松树舞动,仙鹤在天风中鸣叫。
"天风吹我不能立":天风吹得我站不住,
"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便想要起身去握那十二座青翠如芙蓉的山峰。
"弱流万里可飞越":万里弱水流可以飞越,
"因之献上蓬莱宫":借此将美景献给蓬莱宫。
# 因之献上蓬莱宫:又作“因之献纳蓬莱宫”。
"羲娥倏忽遂成晚":日月匆匆而过,很快到了傍晚,
"往往梦里寻仙踪":常常在梦中寻找仙人的踪迹。
"如今不知何人抚此景":如今不知是什么人在观赏这景色,
# 如今不知何人抚此景:又作“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
"树下一老与我襟裾同":树下一位老者和我衣着相同。
"披图题诗要相赠":展开画卷题诗想要相赠,
"气腾香雾秋濛濛":雾气中腾起香气,秋日朦胧。
# 气腾香雾秋:又作“气腾香露秋”。
"子归烦语谢五老":你回去时麻烦告诉五老峰,
"几时白酒再熟来相从":什么时候白酒再次酿好,我来相伴。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解缙(1369~1415),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因议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忌,永乐五年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贬交趾。解缙善书,师法危素、詹希元。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笔迅疾精妙,放纵洒脱。其文雄劲高古,诗豪宕丰赡似李杜。解缙还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为明代文化巨擘。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也是一首题咏诗。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包括彭蠡湖、五老峰等,展现了庐山的险峻与壮美;通过“莫道彭湖希胜事,龙舟曾奏凯歌还”联想到历史胜事;体现了诗人的文学造诣与地域文化底蕴,以及江西诗派将山水寄情与人文积淀相结合的传统,成为庐山诗文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分段赏析
首段“昔年拄玉杖,去看匡庐峰……五老与我同舂容”:开篇以“昔年”起笔,勾勒出诗人拄杖游庐山的往事:远山如游龙探入青天,气象壮阔;四顾无人时独赏胜景,唯有五老峰与自己一同舒展从容。“独揽秀”显孤赏之趣,“同舂容”融物我之情,既写尽庐山的雄奇,也透出诗人与山水相融的闲逸。次段“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长松舞鹤号天风”:转入细节描摹:抚琴石上、目送飞鸿,是人与景的悠然相契;“二仪自高下”分天地,“吴楚分西东”划疆域,以宏大视角衬庐山的空间格局。继而写洪涛拍岸、波光接天,又绘玄猿弄影、松舞鹤鸣,动静相济——水之壮阔、猿之灵动、风之凛冽,共同织就一幅声色交融的庐山画卷。三段“天风吹我不能立……往往梦里寻仙踪”:笔锋转向奇幻:天风吹得人难立,竟想伸手揽住如芙蓉般的青峰;欲越万里弱流,将美景献予蓬莱仙宫,尽显对山水极致的痴迷与超逸之想。忽叹日月匆匆入晚,又道常于梦中寻仙,由实景入虚境,藏着对时光易逝的怅惘,也暗合对庐山“仙气”的追慕。末段“如今不知何人抚此景……几时白酒再熟来相从”:回归观画当下:见图中树下老者与自己衣袂相似,恍若重逢往昔;披图题诗欲赠,秋雾含香,朦胧中添几分怅然。末句托人寄语五老峰,问何时再共饮白酒,将对庐山的眷恋、对旧游的怀念,化作一句平实邀约,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解缙的诗风雄奇奔放,尤擅以夸张与想象驰骋笔端。《庐山》一诗中,他对五言、七言句式的驾驭游刃有余,尽显其笔力。此诗还承继江西诗派的风骨,将自然景致与历史典故巧妙融合,意境厚重而灵动。作为《文毅集》中的佳作,《庐山》在明代山水诗中亦占据着独树一帜的地位。
上一篇:明·归有光《淮上作》
下一篇:明·陈沂《江上呈华玉》